“民間借貸有多火,它就有多火;民間借貸有多亂,它就有多亂”刀口舔蜜P2P
全國的P2P平臺數量由2012年底的240家飆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近1200家,上半年行業成交量達到818億,簋街上的老店籮籮酸湯魚也在店里賣起了P2P產品。大佬、騙子、精英、草根……人人都玩P2P,到底這個筐里裝的是什么?且看南方周末記者的P2P網絡借貸江湖素描。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大佬、騙子、精英、草根……P2P行業熙熙攘攘,有人為利來,有人為利往。
編者按
20%甚至60%的年收益率,你動心嗎?
上百家平臺倒閉或者跑路,每個月都可能踩中這樣的“雷”,你害怕嗎?
“大媽小白”、“白領小白”、“團長”、“維權俠客”……且看南方周末記者的P2P網絡借貸江湖素描。
贊成者正為新技術能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人們缺乏投資渠道的難題叫好,批判者則因其中的漏洞、陷阱和越來越多的騙子們而憤怒。監管者既擔心普通投資者受傷,又不愿挫傷金融創新,左右為難。
不管爭議何其激烈,刀口舔蜜的故事依然還在欲望與恐懼之巔兀自生長。
20%、30%、40%的年收益率,50元就能起投……P2P這個有些生僻的詞,最近熱得燙手。
Peer to Peer,網絡借貸,是指個人與個人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借貸。不過,這個誕生于英美的概念,在中國的土壤里卻開出了不同的“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使得P2P市場上借款人以中小企業為主。
越來越多人正在涌入這個開始井噴的市場:據網貸之家、網貸天眼兩家業內論壇的數據顯示,全國的P2P平臺數量由2012年底的240家飆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近1200家,上半年行業成交量達到818億。這個市場如此之熱,連北京知名美食街簋街上的老店籮籮酸湯魚也在店里賣起了P2P理財產品。
更“重量級”的選手正在加入戰局:2014年以來,已經有二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紛紛涉足P2P;7月,繼招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之后,民生電商也闖進這里,“正規軍”陸續到來。
但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跑路”:6月4日,虛擬辦公地點、假借央行旗號的網金寶跑路,被稱為“京城第一跑”;6月27日,恒金貸上午上線、下午失聯,被稱為“最短命平臺”;7月13日,開業僅一天的群眾貸被發現注冊地點在菜市場……據不完全統計,6、7兩個月中僅被媒體爆出倒閉的就有近10家平臺。
大佬、騙子、精英、草根……人人都玩P2P,到底這個筐里裝的是什么?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二十余家平臺,以及數十位投資者和第三方人士,以此描摹這個江湖。
投資者不“踩雷”就“采蜜”
“大媽”:“這跟電視里演的不一樣”
“大媽”投資人是P2P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群客戶。一家深圳的網貸平臺發布行業報告顯示,該平臺的投資人中三成是40-59歲的中年女性。
白玉(化名)就是這樣一位退休后進入P2P領域的“大媽”投資人。她家住上海,在退休后嘗試了各種理財辦法:銀行存錢、買國債、炒股、買基金。2010年,她逛了上海金融博覽會,通過講座知道了P2P。
然而,她踩中了國內P2P市場最早的一批“雷”。2012年12月,優易貸跑路,她投在里面的一百多萬可能血本無歸。
當初讓她相信這家平臺的,除了好脾氣的客服,還有老板的家庭和頭像。
“他有家庭,有孩子,應該是有責任心的。你知道他的頭像是什么嗎?好像上面是有國徽的那種!現在的年輕人哪有用國徽做頭像的?而且他的名字叫‘書記’,我覺得這個人蠻好。”白玉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2012年12月21日早上,客服發消息說公司停電,下午三點才能辦公。等到三點,他們就徹底消失了。附近的投資人急急趕到,發現辦公室燈還沒來得及關,平臺老板前一天晚上跑了。
沒經歷過跑路事件的投資人們手足無措,網貸之家的創始人徐紅偉等人帶著他們維權、找媒體、請律師。
直到第二年4月,警方在海南抓獲了犯罪嫌疑人。這家平臺共三人經營,老板就是客服。他們動用了平臺的上千萬資金私自炒期貨,虧損后逃逸。
到今天,平臺跑路的一年半后,白玉已經成長為維權群的主力。
他們現在糾結的一個問題,是起不起訴。白玉說,“我原來也覺得肯定要告啊,后來發現不是這樣的。”
這是因為,平臺老板的資產走法律程序之后很可能會折價,而且司法周期長。白玉們便想去跟家屬談判,直接拿些資產回來賣。
“你知道嗎,這跟電視里演的不一樣。”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投著投著,自己開個平臺
王建章接觸網貸之前,在福建一家職業技術學院任教,教汽車檢測維修。2011年,他在網購時偶然發現了拍拍貸,想體驗一下網貸,于是在拍拍貸和人人貸各充了2000元。
投資隨后漸漸活躍起來。到2012年底,王建章前后充值的平臺大概三十來個,投入本金已有30萬左右。
他也開始研究各種網貸平臺,在論壇里寫文章,提建議或者發質疑。他的網名叫“曾經”,贏得了許多粉絲,新的投資者稱他為“曾經老師”。
不過,老師也會踩雷。2013年5月,王建章向一個平臺投了10萬,很快發現有問題,但錢已經套進去了。這次只有三人被騙,“我們用‘民間手段’追回了資金”。
第二次踩雷是淘金貸,好在有警察介入,投了3500元,追回2000。
這些經歷,讓王建章萌生了自己辦一個網貸平臺的想法。他說,“我把這個想法放出去的時候,因為當時小有名氣,就有很多人聯系我。”
2013年9月,王建章、李宏、溫征三人聯合創辦的國誠金融正式上線。“我們三個合伙人有民間借貸和風控經驗,有一定經濟實力。”王建章說。其中,他和溫征認識三年有余,后者也是一個投資者,看到帖子走到一起。
國誠金融第一批投資者都是王建章帶來的。圈子里,他自認資源挺多。
但第三方論壇并不全都買“曾經老師”的賬。自上線以來,國誠金融就面臨來自網貸天眼、網貸之家的網友們的不斷質疑。
比如:平臺實際匯給借款人的金額大于標注金額;一借款人抵押房產被查封,但他們仍繼續給對方續貸等等。
但王建章認為是自己得罪了不少人,這些都是故意來罵的。
口水戰之外,國誠金融也確實與P2P網貸所倡導的民間小額信貸理念背道而馳。國誠金融95%以上是房子抵押標和車輛抵押標。抵押標當中,幾乎每標都是大手筆,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千萬。借款周期普遍較短,以1到3個月居多,均為到期還本付息。
也因此,國誠金融業務擴張很快。截止到目前,國誠金融成交額14.01億,待收額3.3億。
2014年3月,國誠金融成立了一個投資者監督委員會。委員由7名投資者組成,不過這7人在國誠金融的投資總額就有1500萬。
“信任貸款金額不能太大,但抵押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王建章的思路是公司要越做越大。“互聯網的特點是需要擴張,擴張,再擴張。”
“組團”與“踩雷”
丹尼阿維斯(網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