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嶺南無文化”的評價
惠能之學,引領著一個世俗主義的潮流;陳白沙之學,引領著一個個人主義的潮流;而康有為之學,則是引領著整個20世紀烏托邦與改良主義相糾結、相交勝的潮流。其實背后都有嶺南易簡之學作為它們的根本基礎。
責任編輯:劉小磊
康有為(上圖)為什么說實行“大同說”會陷天下于“洪水猛獸”?他的思想至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惠能之學,引領著一個世俗主義的潮流;陳白沙之學,引領著一個個人主義的潮流;而康有為之學,則是引領著整個20世紀烏托邦與改良主義相糾結、相交勝的潮流。其實背后都有嶺南易簡之學作為它們的根本基礎。
說嶺南沒有文化,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但卻不是完全沒有根據。長久以來,來自北方的朋友多多少少內心都有一點“嶺南無文化”的感覺。而一些南來的學者也曾留下“廣東文化氣氛不濃”的印象,比如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在上世紀20年代來中山大學任教,對這里的圖書條件、研究氣氛薄弱都有微詞。胡適1935年在香港大學演講,也說過“廣東人不會辦教育,談不上文化”一類的話。你看,“嶺南無文化”似乎也不能說言之無據。
我想,這既有一個歷史記憶的殘存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印象。首先,嶺南是中華大地上相對后開發的地區,比起中原、齊魯、江南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屬于文化水土比較薄弱的地方,這不用懷疑。
再讓我們回到今天講座的這個地方。這里是孫中山的“大元帥府”,是廣州“河南”(編者注:珠江以南、今海珠區一帶)地區的煊赫所在,而且在“河南”還有許多豪華莊園,早已是一個很不錯的區域了。但即使這樣,現在我們還可以聽到這樣的民間諺語: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怎么“大元帥府”這樣的輝煌所在,都不能改變這個久遠的評價呢?這就是歷史記憶的頑固存在。其實,廣州現在的商品房已經賣到南沙,幾乎到海邊了,要價都高達一兩萬元一平方米了,但“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的口號,還繼續存在于老市民心里。這種現象,與“嶺南無文化”的評價非常類似。因為廣州發展的歷史,正好與中國文化拓展進程一樣:就是一個“東拓南進”的歷史。
南方是個后發展區域,后發展就有它的文化特點,就有不同于先發展地區的劣勢和優勢。
南北文化的先后現象
廣州的老城區是越秀區。而中華文明的“老城區”在哪?我們不妨看一下詩經地圖,十五國國風包括什么?邶風、鄘風、衛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曹風、豳風,等等。這主要包括了現在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和湖北北部,這幾個北方省。這就是中華文化的“老城區”。
而在這“老城區”里面,再加分析,還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以哪個地方為最高呢?孔子說:“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最向往的人物是周公旦,最向往的時期是西周前期,最向往的地方是宗周豐鎬、成周雒邑即今天的西安、洛陽??鬃诱f的“周”,既是個朝代概念,也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是說,當時的文化地位以西安洛陽為最高。第二位是宋國和魯國,宋是商朝后裔的封地,魯則是周公兒子的封地,這兩國在詩經中是有頌而無風的,畢竟頌高于風,其文化地位幾乎與周相當。其他國呢?是有風無頌也無雅,就算第三等了。
孔子的區域概念是怎樣的呢?“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個天下有多大呢?大概不出詩經的十五國。他周游列國,足跡遍天下,但最遠也只是到了楚國的邊緣——河南南部,但沒有走進湖南湖北。所以詩經里面沒有楚風!楚國雖然大,但是它還未入當時的文化視野,楚國還被稱為蠻荊,等于現在的人說我們廣東人是南蠻,當時湖南湖北還是蠻;蠻荊也就是楚蠻。那么吳越呢?也沒有吳風、越風。江南地區當時被稱做“火耕水耨,地廣人稀”,從文化角度來看,更沒有入流。
到了戰國,楚辭、吳謳、越吟,開始見諸文獻了,楚辭更是由名家來創作的,至少在司馬遷眼里,他更看得起楚文化,寫了《屈原賈生列傳》。東漢蔡文姬,已經開始寫騷體的《胡笳十八拍》了,這時候,楚文化相當有地位了。
到三國時候,蜀國由北方人管理和開發,劉備是河北人,諸葛亮是河南人,關羽是山西人,都是“老城區”來的。吳國呢?吳國的勢力主要還是武力強宗,文化上根基不厚。江南的文化真正上一個臺階,要到永嘉之亂之后。所謂衣冠南渡,文化人才、政治人物避亂來到江南。很多山東人過來提升吳越地區的文化,王羲之定居會稽,搞文人雅集,寫了蘭亭序,紹興地區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