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殖民與批評倫理評甘陽、劉小楓的《北大的文明定位與自我背叛》

甘陽與劉小楓將“英文北大”與“中文北大”描述成幾乎勢不兩立的狀態,以過于簡化的處理方式,粗暴打發掉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其實,搞中國學就用中文,而搞西學就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甚至鼓勵提倡——用西文,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一般來說,英文在中國大學里不應該具有高于中文的地位,但是也不應籠統地走向反面,刻意貶低英文。

責任編輯:劉小磊

甘陽與劉小楓將“英文北大”與“中文北大”描述成幾乎勢不兩立的狀態,以過于簡化的處理方式,粗暴打發掉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其實,搞中國學就用中文,而搞西學就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甚至鼓勵提倡——用西文,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一般來說,英文在中國大學里不應該具有高于中文的地位,但是也不應籠統地走向反面,刻意貶低英文。

“燕京學堂”事件,自高峰楓發表《誰的“燕京學堂”?》一文(《上海書評》2014年5月25日)開始,受到傳媒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日漸發酵,討論逐步升溫,加上北大部分教師學生兩個月來網上網下的反對,已然成為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事件。7月24日,著名學者甘陽、劉小楓發表《北大的文明定位與自我背叛》(《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北》文”),進一步以猛烈的火力批判了北大燕京學堂計劃,以及由它所代表的英文至上乃至“去中國化”對中國“文明定位”的損害。料想此文必將進一步助推反對意見,使相關討論走向深入。

《北》文批評力道十足,說了不少不客氣甚至意氣用事的話,讀來頗有暢快之感。文章重申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大學改革的意見和批評,其中很多觀點筆者都非常贊同。然而,掩卷反思,我想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提出來向甘劉二位與讀者諸君求教。

英文與中文

首先是樹靶子問題,表現在《北》文提出的“英文北大”與“中文北大”的二元對立。這一對概念(以及相關的“法定語言”)大概是兩位作者的創造。不消說,在這樣一篇時評文章中,讀者不應咬文嚼字,追究此種概念的精確性,只要明白作者意在通過簡捷直觀的符號性表達批判中國大學教育和學術的自我殖民化,也就夠了。但問題是,《北》文將“英文北大”與“中文北大”描述成幾乎勢不兩立的狀態,以過于簡化的處理方式粗暴打發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

作者稱擬建的燕京學堂為“租界英文學堂”,大加鞭撻,提出中文必須取代英文成為北大的“法定語言”。與此同時,《北》文也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