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青燈有味似兒時
前運動員張金成,現收藏家青燈先生。一盞盞古燈在他的手下重現光芒,照亮的不僅僅是一條曲折的收燈之路,他希望能夠重現一段古燈的歷史。
前運動員張金成,現收藏家青燈先生。一盞盞古燈在他的手下重現光芒,照亮的不僅僅是一條曲折的收燈之路,他希望能夠重現一段古燈的歷史。
一臉爽朗溫暖的笑容、招牌式的胡子、一襲麻布長褲和斜襟長褂,你無法將眼前的青燈先生與七年前那個自行車極限運動員攀登88層上海金貿大廈刷新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張金成聯系在一起。他是現在的青燈先生,也是過去的張金成。
燈光照亮了人類的文明史,它的演化記錄著每一個民族文明發展的足跡,記述著每一段歷史的演進與更迭。青燈先生說你可以從這些古燈身上觸摸到先輩留下的無窮智慧。青燈先生,癡燈多年,遂在一天用牛皮紙自制了一盞燈,題為青燈,因此被身邊友人叫作青燈先生。憑借早期極限運動員的特殊身份,青燈先生走遍全國各地,尋訪古燈。如今已收集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古燈及相關的文史資料達二萬余樣。
青燈先生走了一條很長的路。運動出身,且頗有成就,28歲從公眾的視線消失,投身到上山下鄉的收藏中。運動或收藏,兩者外在都在不停的運動狀態中,而內必定是靜的。做運動員的時候,收燈還只是他的一個愛好??梢陨钊氲狡h地區,在云南沿著南詔大理國的歷史痕跡,在民間找到許多珍貴的古物。青燈先生說:“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從來不缺少那些絢爛多姿的文明,然而卻有太多輝煌被時間所掩蓋。”
誠意收燈
古燈的收集頗為冷門。在古時,沒有電的時代,特殊的燈是大戶人家才有,因此到現在珍藏下來的并不多。青燈先生曾經到大戶人家收燈,等到過年期間一遍遍地去拜訪人家。跟老先生談、跟他的兄弟姐妹談、跟他的子女談,用誠心將他們打動。
青燈先生回憶起自己的收藏經歷,特別說起2007年的一次收燈,他從一個收藏火柴標的上海人手里發現了一張1924年產的溫州光明火柴廠“十文”牌火柴單子。所謂“十文”牌,是指當時十盒火柴綁在一起賣十文錢而得名的。這是溫州生產的最早的火柴的一個物證,青燈先生很敏銳地察覺在這張小小的單子上可以看到溫州光明的歷史。每當有機會去上海,他都會帶一些溫州特產去看望那位上海老先生,跟他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耗費了三年,終于感動這位收藏家,把自己珍藏的這枚“十文”贈予他。這位上海的收藏家對青燈先生說,這張單子放在你那兒,意義更重大,是個好歸宿,我也放心。
眾多的收藏品中,有一對天津羊角燈,青燈先生視為珍品。所謂“羊角燈”,是工匠取上好的羊角將其先截為圓柱狀,然后與蘿卜絲一起放在水里煮,煮到變軟后取出,用搟面棍反復搟,再把紡錘形的楦子塞進去,將其撐大,再放到鍋里煮,然后再取出,換大一號的楦子撐,如是反復幾次,最后撐出大而鼓、薄而亮的燈罩來。“那燈罩,薄得像玻璃紙一樣,而且沒有一個接縫!”青燈先生如是贊嘆。而眼前這對羊角燈,連底托在內高約六七十厘米,紅得有些泛黃的燈罩前后各為“喜”和“壽”字,據說是清代天津慶王府內的東西。青燈先生不無遺憾地說:“作為留存古代燈具的特殊材質,羊角燈存世已經相當少見,易碎,對氣溫條件的要求嚴格,因此除去故宮博物院和頤和園內有實物,民間已經難見蹤影。如今更找不到會制作的藝人了。”
點亮古燈
2008年,青燈先生將“夢想”搬到了溫州南白象的一個小院,將幾年來收集的古物如螞蟻搬家一點點地從各地運回到這里。農家小院是一間鬧中取靜的臨湖小筑。青磚黑瓦,宛若世外桃源。臨窗可見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遠處連綿起伏的青山。入得小院,如入雅舍般的閑適寧靜。這里一半被張金成辟為農家小菜館,一半是古燈小展館和青燈書屋。張金成在這里一邊經營農家菜,一邊收集整理古燈,以農家菜館的收入來供養古燈管理和日常的開支。
也許骨子里還帶著運動員的韌性,青燈先生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出成績。五年時間,他已經完成了對古燈系統的研究、整理。從油燈到取火用具、蠟燭再到火油文書……很少有人會如此系統地收集一種東西,這也為他今天之所以能建設藏燈閣做好了最重要的前期準備。青燈先生說,燈,贈予人類光明;人,賦予燈智慧。“燈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簡明發展史。”所以他要去記錄、研究、傳承下去。2010年,他在大年夜,突然留起了胡子,青燈先生說這是他真正想明白要做主題博物館的開始,他在試圖做一件于他、于溫州、于中國都很有意義的一件大事—點亮中國古燈絢爛的人文光輝。
我們跟隨青燈先生來到了他小有名氣的青燈書屋。不大的面積,“塞滿”了各個年代的燈,你會在這里看到陶瓷、青銅、竹做的燈具,更有銀、琉璃、玉等材質制作而成的。這個極具時代特色的地方,其實就是青燈先生的工作房。所有燈具收進來,首先在那個房間進行清理,資料整理,手工記錄,再放到庫房。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快速流失,給文物收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青燈先生始終堅信實物的保存能夠讓傳統文化更具說服力,對后人有著更為巨大深刻的影響。他感覺自己這一兩年的變化很大,“我始終覺得內心有‘我要做這個工作’這種很迫切的想法”。
青燈先生指著青燈書屋里懸掛著的西洋燈,跟我們談起它的來歷。這是一批來自以色列老先生手里的西洋煤油吊燈,是當年很多駐中國的領事館里的陳列,這位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以色列老先生在后期到處收集,使得這些老吊燈免于被破壞而得以保存下來。當時青燈先生也是慕名拜訪,希望看看這些燈。在隨后的幾次接觸中,老先生認可了青燈先生的用心及專業,因為身體漸漸不好,老先生希望給這批藏品找到好的歸屬,于是主動聯系青燈先生,將手頭珍藏的古燈全部贈予了他。
暗夜里,幾點燈火,就是溫暖所在。為了打破長夜的幽暗,人類找到了火。由火而熟食,由火而制陶,由火而照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個重要的標志。青燈先生說,通過這些器物,你可以了解到各個時期的變化,就會清楚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這點在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燈具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他手上的一款南宋瓷質省油燈。產地是浙江龍泉,這種燈通常稱為夾瓷燈或清涼盞。陸游《齋居紀事》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盅最省。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老學庵筆記》又云:“《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于其中 ,每夕一歷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燭不然,其省油幾半。”青燈先生說:“陸游的文章中給我們提供了兩條信息,其一,最晚在唐宋之際,省油燈就已在民間普及;其二,最早的省油燈是四川邛崍窯生產的。早期的省油燈只有壁孔式一種,釉色有青綠色釉、醬褐色釉和醬黑色釉等,以青綠色釉為上品。唐宋以降,省油燈從巴蜀走向全國。”如今,在青燈先生即將開放的藏燈閣中,可以看到許多窯口生產的造型各異的品種。
傳承古燈
“如果我們不去做,以后可能永遠就沒有了。”青燈先生的話語中微微帶著遺憾。從小生活在電燈下的新一代,也許沒有機會去清晰了解到人類歷史中,曾經有那么漫長的一段時光在追逐光明,根本不知道照明的工具如此豐富。青燈先生說在古代燈具退出歷史舞臺之后,這些能僥幸留存下來的、曾經照耀古人的器物,就是文明的物證了。
今年6月開放的溫州第一家私人主題博物館—藏燈閣,將讓今人后人從這些千年古燈中,感知中華文化的延續,了解中華文明的進步。青燈先生說自己只是先行邁出一步,是讓溫州政府看到他的決心和堅持。
藏燈閣作為第一個燈主題博物館面積約600平方米,四合院結構,有文物庫房,有展示區,有天井院子,作為專題館而言已經是不小的規模。這里可看到歷代頗具代表性的不同材質、不同造型、不同功能、不同寓意的燈具及相關的圖文資料。同時更富意義的是這里的一磚一瓦以及造房子的木頭都是從城市拆遷運動中“救”下來的。“溫州是有東西但不留東西的地方。溫州的商業能這樣發達,一定是因為它背后依托著的是濃郁的地方文化。”青燈先生說自己熱愛這塊土地,才會以一己之力堅持在這里建設。開放以來,除了溫州本地的人來參觀,還有很多國外以及臺灣的友人專程趕來觀看,這已經達到他想要的目的:讓更多人到這里來,當他們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心靈上一定會有巨大的觸動并且行動起來,保存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收藏家,我現在更多是在做一種搶救工作,就是哪里即將被破壞,我就在哪里。這個工作一去做,就停不下來。我要做的這些事情,比收藏更重要。”近五年來,幾乎每一條老街區的舊城改造,青燈先生都參與了相關的文物搶救工作,收集各種拆遷舊物、記錄城市發展的實物和建筑器物。“現在一有拆遷,區里面就會電話通知我,把一些物品搶救下來。”他打算,將這些藏品作為今后五大博物館的館藏,作為一個城市的記憶,永遠保存下來。以后這里會是一個多主題博物館組合而成的群落,就像四川的建川博物館聚落。規劃中的五館一書院,包括燈文化館、甌窯文化館、老行當體驗館、塘河文化館和石雕館。眼前的農家小院沿湖的80畝土地今后將變成博物館主題公園。
[對話青燈先生]
給燈找一個歸宿
記者:怎么會從收燈到建主題博物館?
青燈先生:也許是受身邊友人的影響,尤其是建川博物館聚落(Jianchuan Museum Cluster)館長樊建川。曾經跟著他走了很多地方去尋訪文物。當系統收集一個東西到一個階段以后,你就會停下來思考。會希望給它們找到一個歸屬地。
記者:從運動員到今天的轉變,感觸是什么?
青燈先生:這幾年覺得自己老了很多。很辛苦,這種辛苦跟當年做運動員不一樣。那時的苦緩過一陣就能回來?,F在的辛苦是別人想不到的?,F在用十個項目來養這樣一個項目,打個比方,必須要有一只手去造血,供血給這里,讓這里持續地走下去。這是我人生的另一個夢想,這條路比極限單車運動更寂寞,更艱辛,付出得更多,但是有意義,很值得。
記者:接下去開的第二個館是什么樣的?
青燈先生:第二個館會跟石器有關,大概在下半年開放。會依托藏燈閣四周的綠化,將舊城改造時拆下來的老磚很好地利用起來,用來鋪路、建花壇、建走廊。把石器散落在公園里??梢宰寔淼竭@里的人時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希望在博物館工作,每天能跟不同的人介紹這里的智慧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