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持有的生活

『我們的社會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產品,不是高深的知識,更不是再多的財富,而是人心的改變,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不是頂重要的嗎?』

『我們的社會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產品,不是高深的知識,更不是再多的財富,而是人心的改變,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不是頂重要的嗎?』

 

區紀復 1941年生于澳門,畢業于臺大化工系,留學瑞士攻讀高分子化學,1973年回臺在臺塑企業研究部門工作。1983年辭職,參訪世界各地環保及仁愛工作,1988年在花蓮創立“鹽寮凈土”。

當我們登上鹽田梓島,在露天茶座找到區紀復時,他剛剛和來自香港島市區的訪客聊完天。對方是一位物理學博士,特意前來請教他在小島上如何進行有機種植的細節。

鹽田梓島,這座孤單而簡樸的小島荒廢多年,甚至連很多香港人也未必知悉。區紀復選擇這座島,想做一名低調的島民,卻總是不斷有來自各地的人拜訪他。從地理位置上說,離開熱鬧的港島去到西貢郊區,還必須乘搭15分鐘的船才抵達鹽田梓島,相比較之下,遠處香港島猶如一座繁華熱鬧的欲望之島—而對于區紀復來說,每個都市人,都是一座孤獨的欲望之島。

登島前曾查過不少資料,資料上的區紀復,是一名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野人”—他提倡絕對的環保:自己動手搭建住處、自己動手耕作、從不浪費一滴水,這些生活細節也許并不新鮮,然而,區紀復的苦行僧生活還不止于此,他已經多少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買過任何一樣電子產品,他會在市場徘徊,撿菜葉吃……甚至,就連在野外上廁所,他也堅決不使用紙巾,而是以手指代替。

我們帶著愕然踏上小島,卻發現,迎接我們的他,看上去和普通老年人無異,更多了一份從容自在。居然,他穿著一件某一線運動品牌的夾克。我忍不住發問,他說,這是牌子嗎?我不知道。我身上穿的,都是身邊的朋友不要了,淘汰給我的。果不其然,老先生手中的通訊設備,是很舊的,在現在鬧市中甚至二手電器鋪里也很少見到諾基亞型號。他發現我盯著他的手機,解釋說,這也是,朋友都打算隨手扔掉了,我說,多可惜啊。我可以用。

眼前的這一位老先生,你若以為他不過是厭倦了都市的喧囂而避世此島。那你就錯了。區紀復的故事,要從他尚在臺灣,當著金領的時候講起。

愈少愈自由

早年,區紀復留學瑞士攻讀高分子化學,拿到博士學位后,王永慶親自招攬他到臺塑工作。1972 年,他回臺灣在臺塑企業研究部門工作,一待就是十年。然而,這十年的金領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也不是他認為值得度過的人生。于是他出走,逃離。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曾經采訪過區紀復,他說,“我相信這位區紀復先生,他能夠過這樣隱士的生活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不缺錢。雖然他不是很有錢,但是如果你一點兒錢沒有,你只能過的一種,那是被迫過的一種流浪的生活,那是無家可歸者的生活。而對于流浪者來說,他們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一旦這個情況有所改變的話,他們一定會很樂意回到他們原來曾經有過的這個生活。但是區紀復先生是不一樣,那么你看他從當年退職的時候他拿了一筆退休金,這筆錢能夠保障他生活。”

為什么要自愿放棄好生活?區紀復會反過來問你,“你認為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不等你回答,他便笑吟吟地解釋,你以為物質生活充沛,便是好生活了嗎?我認識多少富豪,他們有這個,有那個。但是,他們不見得比我快樂。你比如說,富豪有一顆昂貴的鉆石,他害怕被偷,日夜鎖在保險箱里,擔心害怕的。而我呢,我只要看過一樣,我就知道,這個東西很美,看過即擁有。我已經把它印在心里了,而且我不需要去擔心它幾時會被偷,幾時會貶值。”

愈少,愈自由,這便是區紀復的修行原則。他會強調,別人是苦修,而他是樂修。因為他已經看得很清楚,錢能買什么,而錢又不能買什么。關鍵是,你是擁有物質,還是淪為物質的奴隸?區紀復認為,其實人,只需要回到最簡單的生活狀態,他便知道,很多外在的物質,都不是必需品。區紀復他在用自己的行為,提醒世人思考,什么是多,什么是少。這就是他早年回到臺灣花蓮創辦鹽寮凈土的初衷。

“鹽寮是地名,在花蓮縣海邊。因為鹽有消毒、防腐、調味的作用,我們希望它能調整社會的價值觀。寮是簡單的房舍,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凈土是凈化環境和心靈的地方。”區紀復提倡的這種生活方式,也吸引了不少需求心靈修行的都市人來參與。他們和區紀復住在一起,過著原始人般的生活,不用電,不用自來水。簡樸生活體驗營的第一課是吃飯,區紀復提出“吃飯七分飽,吃多少拿多少”、“少油少鹽少糖”、“素食”幾個要求。吃飯前,他示范如何夾菜、倒水才能避免湯汁灑落于盆外。吃完飯后用開水涮一涮喝掉,用過的碗竟能干凈如新,由此減少洗碗用水。

區紀復也坦言,當然在鹽寮住幾天是不大夠的,但這種與現代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會使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就是希望借著這種深刻的印象和實際的體驗,像種子一樣撒在人的心里,經感動反省而萌芽,心態有所改變,最終產生行動。”

在心里播種

區紀復的鹽寮凈土并未止步于臺灣。他也將這種生活方式的種子撒播到北京等城市,現在,他定居于香港。

區紀復領我們去看他在島上剛剛“建好”的家。那是一間占地不過30平米的簡陋水泥小屋。由于是安置在島上的叢林中,四圍環樹,盡管有窗戶(沒有玻璃,看樣子區紀復也不打算裝上),小屋里還是光線陰暗。屋里的一角隨意放著修建的工具以及吃飯用具。此外,小屋一無所有。屋外倒是還有一個簡易棚,放著都是種植用的農具。山中空氣很好,蚊子也格外兇猛。

區紀復隨手拿起擺放在門口的塑料瓶,招呼我們說,過來洗洗手吧。如何使用水,也是區紀復的一種修行。他在一個礦泉水瓶的上下兩端分別扎一個眼,當水裝滿瓶子立起時,下面的針眼擠壓出細水流,上面的針眼則吸進空氣。需要用水洗手時,則將瓶子立起,平時放平即可。由于水流極細,洗手需要極大耐心,由此鍛煉心性,被稱為“水修行”。而且,水流很細,你自然就不會浪費。“這是我跟一個朋友學來的,我覺得很好。也就用了起來。”

隨后,我們跟著區紀復在小島上轉悠。鹽田梓島全盛時期有1200多人居住,今天村民已全部搬走,留下了荒廢的農田、鹽田、老房子。“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待在島里,他們都往外發展?,F在,這個島晚上只有1個人在。”島民們都認識區紀復,走到哪里都有人同他打招呼。區紀復喜愛寫毛筆字,島上有一個廢棄的課室,陳列著島民從前的用具和一些歷史遺物。區紀復用毛筆寫了一些解釋性的文字,整整齊齊粘貼在旁邊。偶爾那么幾張被風吹落了,他很認真地拾起,拍拍干凈,重新貼上。

小島的保育工作,和區紀復創辦的鹽寮凈土一樣,都是希望在人心里播下希望的種子。來拜訪區紀復的人群里,向他提問的最多問題便是,你放棄了多年的專業知識,不覺得可惜嗎?為什么不努力用科學的方式解決現在的環境問題呢?“在你們來之前,我接待了一個讀物理博士的老師,她想返樸歸真,搞一些有機種植。其實,當你學得越多,你會思考,什么才是科學?什么是好的科學?我的理解是,所有的科學,都不能違背天意,逆反自然。好的科學,是讓人類順應自然,壞的科學,才會想到人定勝天。我們的社會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新式的產品,不是高深的知識,更不是再多的財富,而是人心的改變,生活品質的提升,”區紀復這樣回答。“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其實是希望大家放慢腳步,想一想,反省一下今天我們的發展是否走得太快,我們需要重新擬定更健康、更持續、更進步的發展方案。”

臨別時,區紀復掏出他的名片—一張自制卡片。那是一張不知從哪里剪下的硬紙皮,被他反復摩挲得很平整,用墨水筆工工整整地寫上了他的名字和聯系方式。還有一張祝???,上面寫著“愛”?,F在的人,除非是專業或者愛好,已經再也寫不出那么好看的字了。但區紀復仍然堅持每天寫字,他手中還拿著一張自己寫的小詩《天堂小島》說,這是送給島上居民的,最后兩句詩是:“靜坐反思自然事,仰望星空頓改觀”。

[對話區紀復]

愛是人類進步最終的標準

記者:當初為什么愿意放棄高薪來過這種簡陋生活?

區紀復:因為塑膠工廠排出來的氣是毒氣,排出來的水是毒水,還有很多垃圾廢料,都是毒物。我以前在瑞士讀書,歐洲環境那么漂亮。當時臺灣正在發展,大家都追求財富,污染很厲害。你知道臺塑是臺灣地區最大的石化企業,人類只看到塑膠的好處,沒有想到幾十年后,也無法解決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公司附近是輔仁大學,我的很多朋友在那里,他們說你們工廠排出的東西很臭哦。我覺得很糾結。后來我和那些朋友一起關心環境,但我在公司做的是污染的事情。我可以跟老板講不要這樣做嗎?最后兩年,我才警覺不能繼續待在犯罪團體了。怎么辦呢?我就想先離開,看看有沒有其他辦法。

我離開公司以后就慢慢考慮,我要做什么可以幫助社會在環境方面有一點改變?做什么我當時還不知道。我就到全世界走了一圈,專門去看跟環保有關系的地方,跟社會教育有關的機構。后來就想出來在花蓮建立“鹽寮凈土”,就是用生活體驗來慢慢改變人的心。

記者:可是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的發展,不是嗎?

區紀復:當然我不是完全否定了經濟科技發展對人類的貢獻。我覺得人類的進步應該看人的生活品質有沒有提升;人的社會里是否更和諧快樂、互相關懷照顧;愛是人類進步最終的標準。雖然人類科技文明創造了很多產品,能做以前的人從來做不到的事,但是這些產品與行為只是少數的人能享受到它的好處,卻破壞了全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使更多的人受苦。更甚者因為爭奪這些產品資源,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爭斗殺戮,這樣的科技文明就絕不是人類進步的象征,反而是人類自我滅亡的兇器,我們寧可放棄這些科技文明而回歸自然,大家過著簡樸和諧快樂的生活。

記者:你到了那么多地方傳播你的理念,也有那么多人吸引過來參加體驗,那么你覺得是否真正能夠影響現代人改變觀念呢?

區紀復:人心就像田地,有好有壞,有石頭、有沙土、有沃土,各有各的造化。我看過許多來過的人,也是如此,有些無動于衷,但大多數都有很大的變化,回去之后在生活中都能實踐在這里體驗到的一點一滴。這就是一種社會教育生活教育的工作,這種工作需要一個良好的栽培環境,遠離都市的煩囂,遠離都市的誘惑,在簡單清凈的環境下人才容易打開心門,去感動,去反省,種子萌芽之后,回到現實生活就有機會生長。如果這幼苗在回去之后的環境不易生長,就可以再來體驗,看看別人的經驗,看看別人的努力,加點水,充點電,增加一些生長力。由體驗而內心改變而化為行動再影響周圍的人是一種連鎖反應,也是一種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力量,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會有很大力量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