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都市匠人
工業化的社會,大批量的、復制性的生產占據了人們生活中的每個環節。由此,機器的世界也綁架了生活。于是,一些先行的人們開始找尋一種回歸,像工匠一樣在閑暇之時親自動手制陶、鑿木、種花。這是超越物質需求本身的一種興趣,甚至是藝術的發酵。
工業化的社會,大批量的、復制性的生產占據了人們生活中的每個環節。由此,機器的世界也綁架了生活。于是,一些先行的人們開始找尋一種回歸,像工匠一樣在閑暇之時親自動手制陶、鑿木、種花。這是超越物質需求本身的一種興趣,甚至是藝術的發酵。
龔善斌
手工陶瓷的暖意
龔善斌 北京陶會文化俱樂部創辦人、東方漢世手工瓷磚創始人,著名天使投資人。
曾憑著五百城在電子商務叱咤一時的龔善斌,轉身投入了手工陶瓷,就連薛蠻子也對他的舉動頗為困惑,建議他做海外品牌的工業瓷磚,但他不愿取巧,在北京城外做起了本土的手工陶瓷。雖做陶的時間不多,但他的日用水杯都堅持自己親手去做,他說:“用起來更親切。”
難得一遇的雨天,五環外的北京被洗滌得愈發清冷,陶土的氣味在莊園里彌漫著。莊園入口隱匿于幾堵白陶磚墻間,錯落有致地迂回出若干小路,仿若迷宮,而后便豁然開朗。莊園的主人龔善斌備了一桌好菜,樂聲悠揚的雨后軒窗,頗有愜意。“龔總對待工作和員工都很嚴格,但其實也比較大線條,”龔善斌的助理笑道。“這怎么能形容我呢,我覺得我是一個內心比較豐富的人吧,”龔善斌邊戲說著邊把白面條倒入雙椒魚頭中,喃喃道,“不好意思,應該備一雙公筷的。”
陶緣之源
龔善斌的莊園坐落于天安門正北面20公里外,上千平米的占地盡是陶的世界。“2008年,偶然一次參加校友會時結交的朋友把我帶到這兒來,當時這里只是一個陶瓷小廠房,主人是景德鎮的余樂恩師傅,畢業于清華美院。后來做得不太景氣,余師傅想把這兒賣掉,我覺得這里環境不錯就拿下來了。”龔善斌說起與陶的結緣,“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接觸了陶藝文化。”
“但一切都起于無心,當時只是想能住在這么個院子里就好了。”余師傅留下的陶藝痕跡被順理成章地留下來,成了家庭作坊式的制陶所。有時對某種人或事物的喜愛,只是因為上天安排了相識的機緣,過去從未接觸過陶藝的龔善斌,慢慢開始玩起陶藝,似是偶合,亦也命定。興趣和商人敏銳的嗅覺使然,龔善斌幾次拜訪景德鎮。“最觸動我的是景德鎮的窯火,如同生命線,似乎無論天崩地裂,它的陶器都可千秋萬載流傳古老的信息,這是景德鎮和鎮民的生命。”
“過去陶瓷是我們傳出去的,但如今墻內開花墻外香。中國在國外的譯名就是陶瓷,這不正昭示著它是最正統的文化傳承?但如今似乎香消煙散了。好比抹茶,產于隋朝,在唐宋盛極一時,但明朝產業就斷了,反而是日本沿了這擎香,發揚光大。其實抹茶是很好的東西,喝它吸取的茶多酚比喝茶多多了。”龔善斌喟嘆不已,似乎迫不及待攬起振興華夏陶藝文化的擔子以免重蹈覆轍。“從景德鎮回來之后就堅定要把這里發展成北京陶藝文化俱樂部,普及陶藝文化,再后來做成了產業也是水到渠成。”
以陶會友
“我對陶藝的愛是綜合的,相對于陶瓷小物,我更喜歡和環境水乳交融的建筑陶瓷。”與其堂而皇之說陶會是承載復興使命的文化基地,不如說它就是一種生活的載體和可能性,陶會的迷宮之門讓到訪者有進入時光隧道要尋微探幽的意思。“當時也有別的設計方案,例如長城,或者建一條直通二層樓臺的道路,進入之后再慢慢走下庭院來。”總而言之,設計的宗旨似乎是要對到訪者先有意隱藏真實風景,不渡山重水復不得陶源阡陌。“迷宮是有神奇力量和美好寓意的建筑,它超越了一般門的意義,在古老的青磚陶墻間,帶著祝福和信念穿越迷惘才能到達彼岸。”
這樣低調的大門隱匿在京北的雨水和塵埃里,外人全然不知里面是怎樣一個天地。而龔善斌在陶會里最喜歡待的地方是中院中心的四角蓬亭,中院外圍盡是爬墻藤蔓,凌霄花簇著涼亭蓬頂,底下有石桌椅,旁是一口井。“你看院子地板的圖案呈輻射狀,但中心是這口井,有匯聚感,而且井也代表財富的源泉。傳說神仙愛棲身井底,因此又有與神靈相伴的意思。”龔善斌喜歡這角亭,因為它是一個自由環境的中心,“心靈最重要的品質是自由,每個人都應該忠于自己的心靈。這個地方不光是我喜歡,來這兒的人轉一圈后都愛到這個地方。”
拜訪陶會的人來自四方,有專業的陶藝研究家如清華大學陶藝系師生,有業余愛好者,各類幼兒園、中小學等教育機構,還有各企業的團體組織,“工商銀行、焦點房地產網都組團來過”,聯誼會、名媛會等自不在話下。“陶會作為一個載體,讓各行業的人都匯聚到玩陶的活動上,動手體驗文化之余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陶會不僅擁有豐富的泥料、釉彩以及制陶設備,還專門從景德鎮聘請專業燒窯師傅和制陶工匠,另外投資建造了景德鎮特有的高溫、中溫和低溫窯爐,能夠高質完成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成瓷、修補等完整制陶工藝流程。
一陶一夢
龔善斌的創業生涯始自1996年,十多年來他參與創辦和投資的企業超過二十家,領域跨越電子商務、房地產、環保、家電、廣告媒體等,豐富的商業經驗給了龔善斌豐富的內心,“我是個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人,思維跳躍開放。薛蠻子也對我從電子商務跳槽到陶瓷瓷磚產業頗為困惑,并且建議我要做就做海外品牌的工業瓷磚,但我不愿取巧。”
在龔善斌看來,始于工業化時代而大行其道的批量、復制性生產應該漸漸還原到對純手工和藝術性的追求,實現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藝術。“有時候在機器的世界待久了會感覺生活被綁架了,其實人并不需要太多外在的物品,情感和思想才是永恒和根本的,最好的武器不是槍支炮彈,而是人的內心。手工的陶瓷品有天然的暖意和人情味,此外它是獨一無二的。我自己做陶的時間不多,但一些日用品如水杯,還是會自己做做,用起來更親切。但制陶是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一般人理解做陶停留在拉坯成形的環節,其實這之前還包括了選泥、調泥,之后還需選釉、調釉、風干、修釉,再風干,最后才進窯爐燒制,而燒窯又是一套細膩流程,因此陶瓷是凝聚了眾人之力的,這和創業很像。”
已過不惑之年的龔善斌看起來依然像血氣方剛的青年人般,“創業的人年輕,事情一停人就老了”。龔善斌現在的生活充實得如同讀書郎,每天就在家和陶會之間兩點一線,“我生活非常有規律,晚上十一點準時就寢,早上六七點起床,自己做的早飯也可豐富了,豆漿、雞蛋是一定不能小,我還自己炸過油條呢!” 龔善斌笑說自己的生活太簡單,看書健身,偶爾自己研究美食。
一個人是一支隊伍,龔善斌也有自己的樂活。“我做飯挺好吃的,自己住那么多年,一個人一定要有些愛好。”龔善斌接觸美食的起源飽含創業的艱辛和幽默感,“以前有段時間做微波爐產品,便自己開始研究烹飪,看理論書,還當電視節目嘉賓給大家講解:何時放食材、火候長短,把做菜數據化。烹飪最重要的是把握不同食材的形狀、質地和火候之間的關系,做菜要有節奏。比如山西大燴菜,十多種食材,既要你中有我,但又不能串味。自己做菜時不那么講究,但菜式基本不重復,當你懂得每種食材的性格后,什么都可以組合,甲魚也可以煨蘋果。以果香除去甲魚的腥味,魚肉清香,蘋果益增鮮美。”
由龔善斌手創的五百城電子商務曾叱咤一時,最后股份悉數賣給了騰訊集團,自此后,基于對手工陶瓷的熱情,龔善斌在陶會原主人余樂恩的幫助下,東山再起創立了東方漢世手工瓷磚。坐擁陶會和景德鎮五千平米的手工工廠,龔善斌又一次向他的夢和理想進發。“關于創業,夢想是第一要義,然后要務實。美國有位近百旬的老太太,從紐約步行到華盛頓,她靠的就一句話,‘再走一步’。創業亦然。我是個理想主義者,逢人就談理想。我的理想說起來很大,做起來很小,就是改變世界。喬布斯改變世界通過蘋果,如果手工陶藝能讓消費型社會更多一絲人情味,那就是我對世界做出的改變了。”
彭已名
東籬花匠人
彭已名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機場運營主管,北京頤和錦程國際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山西辛亥革命元老大同起義的領導人彭繼先之孫。
天熱起來的時候,彭已名四五點便起床了,在地里割草、干活,偶一抬頭,蒙蒙亮的天里滿是朝霞。“這是花園狀態最好的時候,植物都潤著露水,朝氣蓬勃的,而且早晨的陽光適合拍照。”彭已名說。
夏天著實不是溫柔時候,驕陽炙熱地烤著東北京郊闃無人聲的花園小區。車行至這一隅,謝了春紅的薔薇花籬枝葉扶疏,磚墻上的紅油漆信箱和院門綴著鮮花的自行車饒有生活氣息。拱形院門里直可見一尊潔白女神像,引得人不禁移步探去。
“這尊像叫《維納斯的誕生》,寓意著美麗和女性光輝,兔毛花園是我送給女兒的禮物。”花園主人彭已名介紹道,他常年戴著一頂貝雷帽,笑容可掬。“兔毛兒”是彭已名女兒的小名,由來有趣。“小女英文名原為Tomorrow,寓意父母的未來,但家里老人念起來拗口,總誤音為‘兔毛兒’,巧在夫人屬相為兔,便順意拆解為‘媽媽身上的一根毛’,遂得此名。”
花園名可愛,彭已名自己的名字更是有趣。“我爹沒文化,生了孩兒不知該叫啥,我姐叫未名,我叫已名,所謂:未名而已名。”
生活的復興
被彭已名戲稱“沒文化”的父親彭耀實則是正經的文化人,北大哲學系畢業后,給“四人幫”當過筆桿子,受了牢獄之災后對兒子的教誨便是“一輩子不能從政”。彭已名的爺爺彭繼先是山西辛亥革命元老大同起義的領導人,然而卻沒捱過文化大革命的批斗會。得了前車之鑒的彭已名之母不愿兒子從政的同時希望他能留洋,于是彭已名便在中國科技大學修了英語大專。“但我不喜歡英語,語言只是一個工具。我從小生活條件算優越的,但自小不是好讀書的學生。父親管教嚴厲,于是對獨立和自由特別渴望。”
因工作的原因,彭已名每年都要去海外旅游一兩趟,國內外生活方式的天壤之別在他心里播下花園的種子。“甚為不解為何中國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生活,過去我們也有四合院和園林文化,但近幾十年這些生活方式沒落了,蔡元培的宅子都被拆了。我認為到了思考如何傳承斷了代的生活文化的時候,我想要探索新的生活之路。”
崇尚中庸之道的彭已名對工作沒有過多的執著和野心,“我不是現實主義者,也不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工作是為了保持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尊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家人一定要在一起。”
對于彭已名來說,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太太和女兒。彭太太入大學學建筑時恰逢朝鮮政府應允為中國代培人才,她便趕上了留學之潮,在朝鮮學蘇聯建筑。這一無心插柳的經歷讓歸國后的彭太太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韓語人才,順利入中青旅就職。“美聯航和中青旅交集很多,有一年我們請他們去拉斯維加斯旅游,我發現這姑娘談起賭錢來很有一套,她說得天花亂墜,我聽得心花怒放,打心底敬佩。歸國后,中青旅回請我們公司酒宴,進一步發現她在喝酒上也是女中豪杰,當時還沒有醉駕的說法,喝完都是她送我回家,太佩服了。這么一來二去也就相熟了,婚后才知道她斗酒時趁我們干杯的時候,把酒偷偷倒了。”
婚前彭已名家住望京一百來平米的高層公寓,成家后近四十歲時有了掌中寶兔毛兒。“有了孩子后覺得空間太狹窄了,便開始考慮買一套有花園的房子。另外工作地點在首都機場,于是便搬了過來。這個小區還是很宜居的,是早年的房屋模式,花園和房子占地面積1:1,各占280平米,如今再好的房子也沒有這格局了。我太太是學建筑出身,她看這花園可塑性強,便定下來了。”
兔毛出生后的半年,即2008年1月,恰逢彭已名生日,兔毛花園便成了他給自己的四十歲、也是給女兒初到人世的禮物。出身建筑學的彭太太為花園的建造帶來難得的專業人脈,海內外建筑學專業人士、建筑媒體人士以及各地同行都為兔毛花園出過點子。“有了他們,我的花園算是走了捷徑,起步比別人快。”
彭已名打開了話匣,“建造花園第一步要劃區域,不同的區域功能不同。構圖的設想也很重要,否則建了小路再要改就會破壞很大的景觀。第二是依地勢植樹,樹木在花園的角色是定格局的。先種大樹定點,再種小樹,主次有序,兔毛花園的‘頂梁柱’就是大圣誕松了。植樹一般要考慮三角構圖,這樣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景觀都好,這種樹也許就得一年的時間。第三步配植物,偌大的花園如果不希望它看起來荒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宿根花卉的栽種,這種多年生的植物不需要太多精力去打理。此外,選花卉還要考慮色彩的變化,在北京,植物四季變化很大。我們花園里,早春杏花先綻了,帶著生機和奔放讓園子從冬天醒來;夏天是最繁盛的時節,各色繡球花、鐵線蓮都起來了;八月后有五色梅,九月十月后有秋菊花作結。即便冬天,圣誕樹和綠籬也要維持花園的生機,如此每個月都有一種植物的爆發來營造花園的色彩。主要的季節植物選好后,每年可以變換著增加一年生的花卉。”
兔毛花園的基本定型用了三年時間。“第一年一般看不出什么效果,只是在草坪上遍鋪一年生的花草,然后你要常常坐在這兒端詳,斟酌著該如何打造它。任何設計師都不可能給你稱心如意的作品,因為花園是和個人情感維系在一起的”,彭太太穿著一身綠色印花雪紡衫,發間松松地掛著太陽鏡,語速和緩,邊說邊給我們斟上一杯冰涼的紅茶,“我們希望在彈琴時望向窗外能有花兒,于是就把安娜貝爾栽在這兒了。”
安娜貝爾是花園里彭已名最鐘愛的植物之一,又名“無敵雪山繡球”,花開得盛時是雪白的,漸漸變成淺綠色,這時就可以摘下來放成金黃色的干花做擺設了。兔毛花園的屋里屋外都可見這種團簇的繡花球干,“國外把這種具有厚重感的植物放在窗下,我看著很是喜歡。” 彭已名的另一株心頭好是圣誕松旁的印第安魔力,一種北美海棠花,初春時節紛紅駭綠,俊得滿院子花兒都自慚形穢,這株稀罕海棠可是彭已名參加花卉攝影比賽的戰利品。
一畝草原
兔毛花園的院門采用了英國鄉村風格,院門小徑蜿蜒著從左側通往房子后門和后院,路的盡頭一棵大圣誕松起了掩映效果,既營造出曲徑通幽之境,又委婉地掩了后門。小徑把園子劃為左邊的小菜園和右邊的大花園,菜園歸兔毛姥姥管。“你看這么些年后兩個園子的區別”,只見右邊的花園郁郁蔥蔥,左邊的菜園只稀稀落落地立著幾株月季和蔫了的玉米葉兒,“不是說菜園子不好,民以食為天,但這體現了兩代人對‘花園’的理解,很有意思。我們和姥姥有‘君子協定’,兩園互不越界,但老人特別有趣,時而偷偷跑到花園種棵棗樹種個瓜,這也是生活的樂趣,在‘斗爭’中達成和解。”
初春是花園最討喜的時候,冬天一過,花園忽地被點亮了,即便沒有夏天熱鬧,但它宣告著生機和希望。“我們的花園是以四季為主題劃分區域的,院門的薔薇杏樹和姥姥的菜園屬于‘春種’;中庭大院屬于‘夏賞’;‘秋思’景主要聚在后院,有背蔭的涼亭和修竹;冬天沒有特別的景觀,中庭白茫一片,圣誕松獨立,我名之曰‘冬望’。”
兔毛花園的中庭以房子正門前的木棧道為界劃出左邊的圣誕松植物區和右邊的秋千休憩區,棧道起點處以彭已名喜愛的日本枯山水為裝飾風格,綠蔭下的佛像為盛裝花園添來幾分禪意和穩重。棧道的終點是一張英式花園長餐桌,這也是彭已名最愛的花園腹地。每年除了愛花人士聚集的“花園開放日”,最盛大的活動便是兔毛八月里的生日。“去年來了11個孩子,家長就更多了,整個花園簇擁了二三十人。”
“能擁有藍天下這么一片完全屬于自己的綠色花園,無論大小,都足以令人愉悅。人應該有一片可以釋放自己的自由土地,無拘無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天熱起來的時候,彭已名四五點便起床了,在地里割草、干活,偶一抬頭,蒙蒙亮的天里滿是朝霞。“這是花園狀態最好的時候,植物都潤著露水,朝氣蓬勃的,而且早晨的陽光適合拍照。”周末早晨是彭已名最喜愛的時光,八九點兔毛起床后,全家人便在花園吃一個悠長的早餐。
“我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他的花園,我對花園的憧憬大概可以追溯到四五歲時,喜歡用冰棍在泥地里插成木籬笆。”彭已名認為,建筑是人類能給世界留下的最好的東西之一,是延長生命的一種方式;是豐碑,也是家族傳承。
彭已名家中餐廳里懸掛的一幅佚名的超現實主義油畫詮釋了他心中烏托邦式的理想國。一棵巨大斷木的橫截口,像一擎被定格的海浪又似平靜的火山,蜿蜒的斷木邊被繪成了爬山石徑,細細地直通浪尖上的一畝田園,鄉村在綠樹掩映里似夢中景。近處一位打水的婦女往井里投下的細絲系著小桶,如一線夢弦伸入樹樁靜謐的水潭。黃昏或星夜,彭已名常凝望這幅畫,“這片莊園是我心中的‘理想國’,而水潭則如思想的‘歸宿’,常望常新,滌蕩靈魂。”
“我去新澤西時看他們的花園,沒有圍墻,只有矮小的柵欄隔著家家戶戶。審美是潛移默化影響環境、他人乃至世界的一種更為溫和而有修養的方式,我讓我的孩子接觸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改變社會的一種行徑,代代相傳下去,有一天也許我們這兒花園的圍墻也都可以被推倒了,如是,我爺爺得理想也就實現了,‘世界大同’。”
喬小刀
做一回木工
喬小刀 音樂人、設計師。北京最富盛名的民謠演出場所“微薄之鹽”的創始人。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原本指的是木工術語,“規”指圓規,“矩”是指曲尺,沒有此二者,木工無法畫出完美的圓和直線。而喬小刀做木工,不僅取材隨意,而且沒有圖紙。一切隨興而起,摸索前進。這不僅是他的“制造態度”,還是他的生活態度。
第一次見到喬小刀,是在鼓樓邊一個叫做“疆進酒”的酒吧。
那是2010年年末的一個跨年晚會,寒冷的冬夜風雪飄搖,一大群歌迷守在燈光昏暗的酒吧里,長得瘦瘦小小的喬小刀和一個漂亮女孩披著雪花兒走進來,跟大家打招呼,一邊調琴一邊絮絮叨叨地說話,轉過頭跟老板笑說:今晚不收大家入場費了哈。底下群情涌動,喬小刀開始彈起前奏,大家安靜下來聽歌。
如果你沒有看過喬小刀的現場表演,那么你不會相信那個看起來很瘦弱的家伙唱起歌來可以那么瘋狂,他唱《男人三十》,唱人生的迷惘與堅持,像從腔子的最深處往外吼,唱《小烏龜》,唱人性的脆弱與堅強,閉著雙眼,頭隨著節奏晃動,甩著劉海。
如今他日益活成一個勵志傳奇—一個初中沒畢業的北漂,做過電焊工人,在地下室里搞音樂,被同行認為“經常不在調兒上”,和侄女喬木楠組成了“大喬小喬”組合,出了專輯,創辦了“微薄之鹽”酒吧,成為民謠音樂人的交流和發掘平臺……如今,他竟然做起了木工。
起因不過是去年年末的一個晚上,他在網上看到了幾張木工藝人的作品照片,于是手癢癢地想去找刻刀,做回一個木工。“小細節,會影響一輩子”,他在微博上這么說。
沒有圖紙的設計師
喬小刀行動力驚人,去年末起念,今年初就跑到麗江買了房子,開始自己著手設計和裝修,陽臺、客廳、廚房一點點成型,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動手,“《驛路梨花》里的一座草頂竹篾泥墻的小屋;《桃花源記》里夾岸數百步忽逢桃花林;《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高大皂莢樹紫紅桑葚鳴蟬云雀書屋木桌;《陋室銘》里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南陽諸葛草廬,茗香飄琴音。這些都是中學課本里描述的各種小屋,一直影響著我。追趕時間,讓童年的泡沫夢變成真。”他寫道。
他把設計制作的過程拍了照片發在微博上,于是有很多人把他當成了室內設計師找上門來,想讓他幫忙設計,他欣然接受,但是有一件事要說明,那就是他的設計并沒有圖紙,都是即興制作。
“都是靠平時的修養和能力去應對危急的事情。想完直接動手去做,做的過程會像枝杈延伸一樣出現其他想法,再按照這些新想法陸陸續續把結局走完,這是我一直用的方法,叫做即興主義—無需框架,不需要圖紙或策劃案,只需身體親臨現場,靠平時經驗積累去瞬間在腦海中想象圖紙和制作方法。其實我也希望按步驟來,但是第一個環節我就沒有基礎,因為我沒有美術基礎,沒有辦法畫圖紙,這就逼迫我必須培養這種即興的能力。”
喬小刀出身在農民家庭,從小耳濡目染人們如何從無到有地制作家具、建造房屋,“從有記憶的時候就看到這些,雖然隨著人的成長會逐漸遺忘一些技能,但是現在想撿回來,尤其現在社會似乎不怎么提倡手工制作,尤其是教育方面不重視手工課,于是我開始給自己定作業,去做這件社會幾乎淘汰的事情,從小事開始,哪怕只是修理一個手機,做一個桌子。”
“我做的都是最普通的東西,我的想法和普通人也是一模一樣的,這些都是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我做的事情也是別人做過的,我把它們拿過來加進去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出來。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去做,而不是跟自己叫板,一定要做出什么特別有創意特別牛特別獨一無二的東西。”喬小刀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獨創的東西,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復制,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好的生活沒那么復雜
前幾天,喬小刀花幾百元收了一個老木匠遺留下的一整套木工工具,樂得在微博上“顯擺”。他在麗江的房子,廚房制作時間一共七天,全部由他獨立一人完成,零零雜雜的費用算在一起才5000元。去年他還出了一本書,叫做—《好的生活沒那么貴》。
喬小刀有個出名的稱號:“破爛藝術家”。從外邊看到被遺棄的舊家具,或者造型不錯的枯樹枝,他都會撿回來,樂滋滋地用車載著,后備箱支開,像拖著一條造型怪異的尾巴。電器店賣電纜時扔掉的圓形木架子,被他撿回來做成了三條腿圓桌,鋪上格子布后有模有樣,剩下的邊角料居然還夠做一件方形桌。
“有時走在路上,剛好看到這樣被人類制造出來卻又被扔掉的東西,我們叫它‘被遺棄的孤兒’,是個殘疾的小孩兒,如果從面相上看以我們的能力還能救活的話,就把它帶回家來,給它洗澡、擦干凈,告訴它我們會修復你,讓你在消費主義的社會里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個作用誰也不能保證有多久,但是至少這段時間,我相信這個物體也會有自己的生命感覺,這個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心去感受和交流。你認為它有生命就有生命,你認為它是垃圾,它就是垃圾。”喬小刀說。
為了淘舊貨,他拿著地圖跑遍了北京所有舊貨市場,在他眼里,那些不具收藏價值也不受待見的舊家具都是流浪漢,大多數最終的命運都是被燒掉。因此,他想打造一個新的團隊,就叫“游牧的流浪者”,把舊家具翻新設計之后再給大家使用。
喬小刀做事情有個秘訣,而這正是他超級行動力的來源,“我找到了一個適合我的方法,有的人學習必須要按步驟,我的方法恰好相反,比如學攝影,我先辦個人展,沒有錢打印相片,用A4紙;沒有錢裱畫,直接噴在板上;沒有場地,廁所里;沒有射燈,用手電筒;沒有觀眾,自己就夠啦。別想得那么復雜,你要告訴一個陌生人,這個特別難,用什么木頭、什么鉆頭、什么膠、什么螺絲等,那就沒人敢做了,那么復雜。我的方法是做一個桌子有三個武器—木頭、錘子、釘子,然后在實踐過程中明白接卯打榫、桌腿固定等,沒那么多規矩。”
人生的改變與疊加
現在他不僅做木工,還開始叮叮當當打造起“喬小刀一號房車”,現在這輛車剛完成一個粗糙的骨架,四個輪子架著鋼鐵框子,停在北京工作室的門外,它最終的樣子存在于喬小刀的腦袋里,“里面會有廚房、餐桌,有床,可以聽歌,甚至還有很多浪漫的東西,比如前面會有氣泡機,外邊還會有液晶屏幕,可以放一些經典影片,要有書架,要有無線打印照片的功能……我甚至想過讓它像變形金剛一樣可以變形,但是畢竟要控制成本。”
這輛車的外形取材于大眾房車,是當年伍德斯托克等音樂節中歌手和歌迷們的交通工具,完成后將會出現在國內音樂節的場地上,然后停放在微薄之鹽的新店里。“趁年輕,還能做些不現實的傻事,用兩個月的時間,專注制造一輛汽車。盡管遭到嘲諷和反對,管他結果怎樣。其實一個人只要開心,就無敵了。”他說。
“過了三十歲,你會有一段反思。你看到那些鮮活的年輕人長大,而你還是那么固執,你怎么去改變自己?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最難改變的是自己,而最容易改變的也是自己。其實我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比如說你是個畫畫的,突然讓你去搞音樂,這是很難的事情。我就想,光說不行,我必須去嘗試一把??纯茨懿荒苡兄辽?0%的改變。其實是有方法的,比如換個環境,或者找到這個環境上的人類,也就是說,找到另一個圈子。那個環境和環境里的人會改變你整個人和整個精神面貌。”
最終,他把微薄之鹽托付給了朋友,自己卻跑到麗江去買了套房子,一簽就是十年的租約,把那里改造為自己在麗江的工作室,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開始慢慢思考自己想做什么。“當你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時你會去掉最大的人生障礙,那就是依賴心。你不得不親手去做一些事情。”
“很多事情其實別人都想到過,但是因為工作、時間,把原來的想法都擠掉了,我有一個想法就是,以后的三十年我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誰也攔不住我。然后以一個精神符號來傳達一些理念,比如環?;蛘吆拖M主義對抗等,表達自己對一些事情的想法和思維,我覺得這樣對特別龐大的社會就有一點小小的意義。”喬小刀說。
雖然跑到麗江去做木工,但是他曾經從事的事情都沒有停滯下來,絲網印刷一直在做,他也沒有停止寫歌,依然會在靈感來襲的瞬間用手機錄下來,微薄之鹽雖然轉手,但他仍作為創始人參與一些運作。
“我沒有丟掉任何我會的東西,而且我擅長把這些東西糅在一起。但是我不喜歡一個行業一做二十年,我受不了。我喜歡做一個行業一段時間,有個新的興趣愛好就來了,但你因為這個新的興趣愛好,最終還會繞回原來的圈子,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段都是故事,說白了其實都是歌詞,你經歷多了,就可以隨意寫出一段歌詞,而不是就當個音樂人,一直在憋歌詞。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學歷低,我覺得我學歷很高,學到現在還沒有畢業,一直在研究好玩的東西。”喬小刀說,“不了解我的人都覺得我做一個東西丟一個東西,其實我是在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