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精英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不定期推出大型人物欄目“精英”。作為一本整整辦了十年的“精英男性雜志”,是時候來正面回答何謂“精英”了。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不定期推出大型人物欄目“精英”。作為一本整整辦了十年的“精英男性雜志”,是時候來正面回答何謂“精英”了。

且先從差不多兩年前我們推出的仁者、智者、勇者、信者這四個人物欄目說起。

仁、智、勇、信這四個字,無論是在傳統的古典語境還是當下的現代語境,無疑都帶有強烈的價值觀色彩乃至道德化色彩。我記得在最初的欄目描述中,我如此感性地寫道:

仁者:他們是當代的慈善家、好善樂施者。他們具有博大的情懷,具有濃烈的分享精神,是人道主義的體現者,對于公共生活有著熱烈的關懷,對于他人的健康與生命有著深切的同情,他們的身上要體現出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悲憫。他們是人類美德的追求者,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得到人作為萬物之首的光芒。智者:他們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他們要不是洞察了宇宙,看到了宇宙的奧妙,或者是思想家,對歷史、人文等領域了然于胸,潛在或顯在地掌握了人類社會曲折前行的規則。本欄目報道的對象,包括各領域的大科學家和思想者。勇者:如果說“仁者”是人類良心的守護者,那么“勇者”將體現人類的驚人勇氣和堅韌。他們或者是登山家、探險家,是一切追求在身體上延伸人類極限的勇敢者,或者是某領域頑強的開拓者、某些理念長期的踐行者,他們敢于挑戰人類思想、思維的極限。當然,他們更可以是如曼德拉這樣的著力于人類進步的社會領袖,—他延展了人類靈魂的長度和寬度。信者: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處于崩解狀態的社會,而對于單獨的生命個體而言,信仰也是立身之本。這里所謂的“信仰”,不僅僅是狹義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泛指對人類美好品質和價值的信奉。我們要試著去尋找那些使人格挺立的價值,尋找這樣的一群人、一個個個體生命。

近兩年來,我們試著從仁、智、勇、信這四個向度去報道人物。照我的理解,從整體上來說,這四個價值觀向度基本涵括了人類生活的多種尺度;從個體上來說,一個成就事功、有作為者的身上,可能同時包含有多個面向,多個層次,甚至“仁者”會有偶爾“不仁”之處,智者有遇事糊涂之時,勇者有內心的軟肋,而信者亦常常有猶豫、懷疑和動搖,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人生行止、人事行跡的整體判斷,以及某種單一價值觀向度的突出彰顯。幾千年來,人類總會像浮士德一樣,可以與魔鬼打賭,也可以與上帝做交易,但總有一些人,會想到要盡可能地臻于至善、至真、真純,想到我不應該是平白無故、不清不楚地來到世間。

我們推出的“精英”欄目,則是希望在這四個單向度之外,來更系統、“總體”地呈現一個人人生的成敗得失、命運的起承轉合。

“精英”在中國語境下,是一個語意微妙、內涵與外延不停發生游移的詞匯。在社會階層劃分上,精英階層要不掌握權力,要不占有財富,要不聚集知識,要不游于藝而得乎心。這個詞本身具有“正能量”,但這個階層卻從不鐵板一塊,有些人據權力為己有,有些人占財富而貪婪,有些人濫用知識而作惡,有些人逞才華而輕慢。尤其是在一個階層急劇分化、上下流動受阻、“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時代,“精英”時常是一個罵人的詞,廣大的絲階層屢屢會用“你才精英”、“你全家都精英”來反擊他者。

有些人自認為是“精英”,也有人反抗“被命名”。本期我們專訪的王功權先生,即屬于后者。我們理解這種對命名、對歸類的“抗議”。甚至覺得這種“抗議”,即具有精英的某種特征:自我反思,自我解嘲,追求遠大于概念周延的事物而成為“獨特的那一個”。功權先生為商是成功且純粹的商人,為事是復雜而“執拗”的行動主義者,為情可決絕也可糾纏,為文可如沈復之自得亦可如后主李煜之泣血反省。他身上的不能“歸類”,可謂隨處可見。但正是這種豐富性、復雜性,多元化,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豐富性、復雜性、多元化,以其肉身的掙扎、精神的盤桓和進取,呈現了此時此地社會的分裂、階層的分裂乃至人與人性的分裂。這種“復調”,難道不正是古往今來的“精英”千轉百回的精神價值和現實處境的寫照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精英”欄目與“四者”一樣,是帶有價值觀的,但同時也是中性的,是希望更多地回應我們時代與人的豐富與多元,而非泯滅其豐富與多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