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言無忌】陶杰專欄 社交網絡之大同世界

美國人發明社交網絡,人人分享成癮,在網上鋪天蓋地發放個人私隱,包括聯絡方式、感情狀態、興趣愛好,尤其經常光顧哪一家餐廳,點哪一道開胃菜,全部由用者自己披露—偏偏這種人最愛把“私隱”掛在口中。

美國人發明社交網絡,人人分享成癮,在網上鋪天蓋地發放個人私隱,包括聯絡方式、感情狀態、興趣愛好,尤其經常光顧哪一家餐廳,點哪一道開胃菜,全部由用者自己披露—偏偏這種人最愛把“私隱”掛在口中。

自曝私隱,何患人知?這是一個“分享年代”,社交網絡已全面進駐人類的生活。截至二○○九年為止,三千一百三十萬英國人有定期上社交網站的習慣,消耗共一百一十一億分鐘,而上癮最深的人,一年間共消耗了一百二十五小時生命,只為了這個東一朵玫瑰、西一個 Hello 的 Social 網絡。當電臺 DJ 與新聞記者濫用"分享"這個動詞—"現在訪問某某某跟我們分享被強奸之后的經驗"、"現在請癌癥病人與我們分享末期肺癌的感受"—"分享"期指愈來愈高的時候,社交網絡成為全球人類的至愛,也就絕不為奇。

英國的《觀察家》周刊曾經提出一個詞匯,就是GR- Generation Recession。

社交網絡的興盛,與金融海嘯幾乎同步發生。GR,就是玩社交網絡的一代,與金融海嘯引起的經濟衰退一代的 Cross-over。由于在金融泡沫中出生和成長,對理財和賺錢的概念與上一代不同,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由網上的金融交易和溝通塑造的:網上訂機票, 網上交電費,信用卡的信貸也在網上繳付,一切表格,不必用紙筆填寫,而是在網上按鍵鈕。這群"網絡新人類",不但不善溝通,排斥閱讀,自小百般呵護,欠缺獨立思考。社交網絡就是 GR 心靈泡沫化的最新癥狀。

社交網絡面世之初,曾被譽為人類史上改變未來的十大發明之一。此言不差,不過并非完全向好。有社交網站自稱可在網上地頭消除歧見,促進和諧,包括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友誼,而在一日之內,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大敵對國之間,便有七千三百條往來短訊;至于幾乎每周有人肉炸彈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每天也有五千多條跨邊界的訊息往來,只為一聲 Say Hello。

因此有人預測,有了社交網絡,五十年之后,戰爭將會絕跡,人類世界大同。然而,如果世界和平,建筑在每以數百億分鐘計的浪費之上,一個大同的世界,思想蒼白而貧乏,社交網絡成為人類思想的控制政府—不錯,世界是連成一體了,但這樣的全球化,是你的大同理想嗎?

網絡促進知識,令人擴大視野,因為有維基百科。網上看短片,還可以重溫三十年代佛烈雅士提和珍姐羅渣士的歌舞,可以展示歷史、文藝、科學的珍貴片斷,或街頭小魔術的溫馨創意,但社交網站呢,除了無聊的一聲 Hello,對人類文明有何建樹?社交網絡會促進和平?這樣的邏輯未免令人見笑。如果人類的和平要建筑在一副虛情假意的洗腦機器上,和平也就是末日。

你或會在社交網絡上重新找回二十年前的小學同學,然后發現:你根本不想找到他。What A Paradox, 如果不想再見,為何還要再見?或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佛家的終極智慧,在社交網絡就是最好的注釋。像張愛玲說:"當人人行尸走肉般擦肩而過,偶然你停下腳步,回轉身向我問一聲:‘咦,你也在這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