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環保是企業贏利的動力
正如“愛屋及烏”的道理一樣,消費者關心產品的生產過程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更何況對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對于企業而言,提高環保標準是好事還是壞事?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答案。這或許可以從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約翰遜與一塊錢的軼事說起
姚洋
邁克爾·波特是人所共知的管理學大師,他演講的價碼可以達到每張票一千美元。他的競爭優勢理論是常人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但大概只有少數人知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特假說”對環境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個假說的核心思想是,國家提高環境標準不但不會降低企業的贏利水平,相反卻會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它們的贏利水平。
對于正統經濟學家來說,這個假說是荒謬的,因為它等于是說,經濟中存在被企業忽視掉的贏利機會,而對于理性的企業來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經濟學界流傳一則笑話,說的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兩位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和約翰遜的故事。一天,兩位教授在街上散步,弗里德曼對約翰遜說:“嗨,你看那邊地上是不是有一塊錢?”約翰遜頭也不回,說:“那不可能。如果是錢的話,早就讓人撿去了?!比藗冇眠@則笑話來嘲笑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對市場的執迷,因為對于那里的經濟學家來說,市場永遠是有效的,不可能存在沒有被利用的贏利機會。波特說提高環保標準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就好比是弗里德曼說的地上的那塊錢,在一個運轉良好的市場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波特說這樣的“奇跡”可以發生。
原因之一是人不總是完全理性的,企業家和經理可能忽視潛在的贏利機會。完全理性要求人對未來在概率意義上了如指掌,即知道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事情的內容并給出它們的發生概率。這個要求太嚴苛了,以至于完全理性的人只能存在于經濟學家的模型里?,F實中的人永遠生活在不確定性中,因此極可能忽視潛在的贏利機會。其實,如果人真是完全理性的話,世上早就該不存在技術創新的機會了,因為它們早該被人們預期到,因此也早該被實現了。我們在現實中觀察到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地涌現,恰恰證明人不是完全理性的。
原因之二是企業經營者有惰性,即使看到贏利機會也不一定會去加以利用。創新總是意味著和過去的某種決裂,比如改變過去的行事方式和組織結構等,而這些都意味著企業要付出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成本。當企業仍然可以贏利的時候,不創新可以避免這些成本。提高環保標準,就是把企業推到虧損的邊緣,讓它們產生絕地求生的欲望,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其實,現實中的重大變革幾乎總是和危機聯系在一起的。大蕭條固然讓美國經濟元氣大傷,但也催生了羅斯福的新政;“文革”無疑是一場災難,但也為1978年之后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大門。較高的環保標準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于中國而言,波特假說成立的可能性更大。中國是一個后發國家,許多技術是現成的,無需我們自己去開發。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談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發達國家經歷過這條曲線,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也需要同樣經歷一次,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一個原因就是發達國家現在使用的環保技術,它們在以前不曾擁有,而我們現在卻容易得到,且代價較低。作為后發優勢之一種,采用發達國家的環保技術可以避免我們重復庫茲涅茨曲線,至少,我們可以讓它不那么凸了。
必須認識到的是,即使中國愿意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國際形勢給我們的空間也不大了。美國和歐盟最近總逮著我們談的,是全球變暖問題。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在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國家之列,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得到了一把永久保護傘;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有責任擔當起減排的任務。中國是一個非常依賴世界市場的大國,良好的國際環境是我們持續發展的保障。積極應對全球變暖,有利于我們爭取更大的國家發展空間。
在企業層面上,采用更高的環保標準也有利于企業拓展市場。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產品在全球無所不在。最近關于中國產品質量的疑問此起彼伏,但這可能是短期現象。長期而言,中國產品要面對的更大壓力,來自于國外不斷升高的環保和勞工標準要求。就環保而論,國外消費者既關心中國產品本身的環保品質,也關心中國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中國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看似與國外消費者無關,但正如“愛屋及烏”的道理一樣,消費者關心產品的生產過程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更何況對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國內學者和企業界人士更愿意把國外的環保壓力看作是對中國出口產品施加壓力的一種無形貿易壁壘。這或許有道理。但是,正如人民幣升值最終會促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一樣,更高的環保標準也是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在國外的普遍壓力之下,那些先行一步達到更高環保標準的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也獲得更多的利潤。
我們最近對12個城市一千二百多家企業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在這些企業中,約一半要面對客戶的環保要求。按理,它們因此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實際情況是,它們的人均銷售收入和銷售利潤率都高于不用面對客戶環?;騽诠藴室蟮钠髽I。它們的人均銷售收入是4.73萬元,銷售利潤率是2.9%,而無客戶要求的企業的這兩個指標分別是4.56萬元和1.1%。利潤率方面的差距大于銷售收入方面的差距,說明有客戶壓力的企業不僅得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且還進行了產品的升級,提高了產品的贏利能力。
波特是經濟學家出身的管理學家,他優于一般經濟學家的地方是對現實有更多的了解。一般經濟學家從理性人假說出發,不相信世界上還有在地上白撿一塊錢的事情;但波特卻認為,世上還有成千上萬等著人去掙大錢的機會。對于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波特的判斷肯定比一般經濟學家更符合實際。多數人沒有得到這些機會,除了智力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缺少前瞻能力和克服惰性的勇氣。提高環保標準壓縮企業的生存空間,讓它們產生絕處求生的沖動,克服惰性,發現新的贏利機會。加強環保不會停留在增加企業成本上,而是也會提高企業的贏利能力。
?。ㄗ髡邽楸本┐髮W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電子郵箱yyao@ccer.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