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魯甸地震的四道科學題
為什么是“小震大災”,為什么發生在昭通魯甸,有沒有震前趨勢會商,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責任編輯:呂宗恕 蘇永通
老街上拐角一戶人家樓房倒塌,將電線桿也砸倒。鄭大媽在廢墟中清理物品。
2014年度地震趨勢會商圈定此次地震所在區域為地震重點危險區。
魯甸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云南魯甸地震發生4天后,南方周末特約撰稿人以昭通、地震等為關鍵詞檢索相關論文庫,查閱近百余篇學術研究論文,采訪了數位中國地震研究專家,試圖回答魯甸地震為什么是小震大災等四道科學題。
一、為什么是“小震大災”
搜救尚未結束,相關統計數據還在更新,截至2014年8月6日下午5時,云南昭通魯甸這場6.5級地震已造成589人遇難——死亡人數遠超2013年蘆山7.0級地震(196人遇難)。
震級較小的地震卻導致較大的傷亡,這在昭通并非偶然。
云南省地震局白仙富等研究者通過分析自1900年以來昭通地震災害的區域性特征,發現在震級和年份相近的情況下,昭通地區的受災人口、房屋破壞面積、直接經濟損失比云南其他地區高,地震災害損失可達其他地區的2-5倍,具有典型的小震大災特征。該研究還發現,昭通地理環境的區域性決定了地震災害特征的區域性。
通常情況下,在烈度和災區范圍一定時,災區人口基數越大、人口密度越高則受災人口數量越大、傷亡人數也越多。根據云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該省人口密度為116.6人/平方公里(全國人口密度為142.8人/平方公里),而災區的人口密度達到了265人/平方公里,接近云南全省水平的兩倍。
昭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房屋抗震水平較低,在遭受同等地震時更容易造成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