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能否叫?!案O病笔斤L險?
像福喜這樣的規?;?、集約化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完美方案嗎?監管部門是失職還是“老革命碰上了新問題”?麥當勞等下游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吹哨人制度能否保障現代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李雅娟 孫然 楊國要
高秦偉(上左一)、馮中越(上左二)、孫效敏(上右一)、馮文煦(下左二)、洪廣玉(下右一)。
質量有問題不代表不安全。究竟應定性為食品安全事件,還是食品生產中的違規事件,要根據確認后的事實細節才能判斷。
事實上,中國的食品檢測力度非常大。美國FDA每年的抽檢率和現場檢查的次數比中國監管部門低得多。
食品安全有時面臨市場調節與政府監管的“雙失靈”。必須尋找第三方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有獎舉報制度。
我國監管部門在理念上還不能接受匿名舉報。但國家又不能對舉報人提供有效的保密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推行匿名舉報。
福喜事件爆發半月余,關注食品安全的人們仍在討論那則“臥底”新聞: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
名詞解釋:吹哨人制度
“吹哨人”(Whistleblower)這個詞起源自英國警察發現有罪案發生時會吹哨子的動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眾的注意。
從此延伸出來,現在我們所指的“吹哨人”是為使公眾注意到政府或企業的弊端,以采取某種糾正行動。一般來說,弊端或不當行為指有人違反了法律、規則或規例,進而直接威脅到公眾的利益,例如欺詐,以及貪污腐敗。內部告發和公益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也俗稱內部舉報人制度。
有人斷言,供應鏈事故引發的大規模連鎖反應將會是現代食品工業不可逃脫的原罪。
目前,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討論和反思也在同步展開。像福喜這樣的規?;?、集約化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完美方案嗎?監管部門是失職還是“老革命碰上了新問題”?麥當勞等下游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吹哨人制度能否保障現代食品安全?
2014年8月1日,南方周末發起的第五期健言沙龍以“媒體暗訪和吹哨人法案”為主題,邀請官、產、學、媒的二十位業內人士進行探討,本文特選取不同領域的六位人士解讀,包括一位來自福喜下游某跨國餐飲巨頭高管的聲音(由于身份特殊隱去其名),以饗讀者。
高秦偉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馮中越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孫效敏 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
某高管 福喜下游某跨國餐飲巨頭高管
馮文煦 美國凱赫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科學顧問
洪廣玉 北京科技報食品安全報道記者
福喜真相待解,監管是否過激?
南方周末:怎么評價福喜事件和現在的處理措施?
馮文煦:現在全面評價福喜事件還為時過早,很多細節還沒有定論,究竟應定性為食品安全事件,還是食品生產中的違規事件,要根據確認后的事實細節才能判斷(生產中違規未必成為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安全事件一定是由違規造成的)。從目前看,兩本賬本身是很嚴重的問題,除非其中的一本賬只是用來謄清原始記錄,如果存在不一致的話,本身就是違規行為。
馮中越:質量有問題不代表不安全,這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