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圳一體化兩種制度如何對接
設想,如果下一任的特區首長曾在深圳‘掛職’過一兩年,或者未來的深圳市長也有香港政府的工作經驗。
構建港深大都會,不僅僅是兩個城市的密切聯動,還是兩種制度的對接與融合?!耙粐鴥芍啤钡目蚣軙虼烁淖儐??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在兩地漸趨漸近的過程中,又會出現怎樣的融合與碰撞?
本周一開始,深圳市長許宗衡開始了他的香港之行,之前,深圳市府曾有消息稱,他在香港將簽定一系列加強深港合作的協議。
媒體一般認為,相關協議和安排將進一步推進深港一體化進程。
廣義的深港一體化,將涉及制度的對接與融合,兩種不同制度如何共處?還要包括如何將深港兩地民眾的心連在一起,這是“一國兩制”遇到的新問題。
深圳和香港是否已經做好了體制準備和心理準備?
《色,戒》引發的話題
電影發燒友林先生,專程到香港看《色,戒》原版。
類似影迷不在少數,據悉,該片的香港票房有1/3由內地居民創造,其中尤以深圳影迷貢獻最多。
去香港看電影,擱在10年前,不啻于癡人說夢。如今,一切都日漸便利化。這趟"色戒"之旅,林先生的花費是:20元簽證費、30元交通費、以及70元的電影票,“錢不算多,但簽證要等15天,過關排長隊,折騰了一點”。
也許在未來,林先生的行程還可以更便捷。比如,以他深圳居民的身份,他可以更自由出入香港;當深港鐵路網完全接軌,他乘車不必多費周折。
這些只是港深兩地關于共建“港深大都會”一攬子設想中的一部分,更大的藍圖是:3000平方公里,2000萬人口,2萬億元人民幣的GDP,4000萬人次的機場吞吐量,4000萬標箱的港口吞吐量,等等。
11月22日,剛完成草案編訂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將上報國務院審批,該規劃首次從政府角度提出“與香港共同發展的國際大都會”。
在港深合作的歷史上,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短短幾月,港深政府頻送秋波,互動之頻密前所未有。
2月,特首曾蔭權在競選連任時表明,他為香港設計的一個方向是“與深圳攜手打造國際大都會”。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誠懇告誡市民:“我們要用整個國家的視野去看香港,從這個高度去看香港,我們才會看得見未來?!?BR> 在深圳,十幾年來,所有如何加強深港合作的框架、理論、建議,都曾先后出現過。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秘書長李羅力說:“深圳的方向應是外向型的。一是在改革開放方面繼續創造一些新模式新經驗,二是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外向型特區。兩者的出路都是向香港靠攏?!?/P>
誰會得利 誰在擔憂
但在兩地民眾心中,關心的是未來“港深大都會”會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的便利與影響?!白杂尚小遍_放后,內地居民赴港比過去更容易。但一上羅湖橋,等候過關的長蛇隊還是讓人感到不對等。因此,很多像林先生一樣的深圳市民期盼兩邊可以逐漸平等對視。另一面,深圳人的期許卻并不為一些香港居民歡迎。香港貨柜車司機杰仔的擔心是:口子一開,香港房價會下滑、工資會下降、“黑工”會增多、犯罪也會增加。
杰仔的想法的確代表了不少港人。一名香港警察透露,香港的犯罪統計中,內地人出現的頻率引人注意。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港人贊成港深共建大都會,近七成受訪者反對放寬深圳戶籍居民進出香港。
而在杰仔的老板、香港某物流公司董事總經理楊先生看來,“香港與深圳間,任何更緊密的關系都值得歡迎”。楊從事的是跨境運輸業,通關效率對其生意的影響重大,“當然是越快越好”?!秮喼拗芸分骶幥窳⒈驹诮邮芤淮尾稍L時認為,此前,特別是港英培養出來的一些精英,總是擔心內地太大,太亂,香港太小,太干凈,不愿意和內地人攪到一起,消極地對待深圳伸過來的橄欖枝?!霸a權擔任特首后在這方面要好一些,港府官員開始蠻積極地向內地靠攏。但我個人感覺,有些內地官員反而沒以前那么積極了?!?BR> 深圳人其實也有疑慮:香港人會不會把房價帶得更高?會不會弄得蔬菜跟香港一樣貴?
令港人擔心的情景也許還遠,但楊先生的愿望看來不難達到。在港深合作幾十年的歷史中,通關效率的提升是最卓有成效的。根據港深未來合作計劃,跨境工程建設依然首當其沖。雖然新開通的深圳灣、福田口岸目前遠未飽和,但新的深港口岸又在醞釀中了。
沖撞 融合 借鑒
分處深圳河的兩岸,城市的融合背后可能就有制度的沖撞,構建“港深大都會”還會引起兩個城市經營理念、法律制度、社會文化甚至兩個不同制度的互相影響。
一些大膽試驗已經進行。
2007年7月1日,在胡錦濤的主持下,深圳灣口岸開通,醞釀多年的“一地兩檢”模式首次在這里實施,香港的口岸查驗場地和設施設在了位于深圳一側的口岸大樓里。從此,同一幢樓內,兩套人馬、兩種制度共存,此舉意味著香港的行政管理權和司法管轄權首次在中央授權下有限度地延伸至內地。
此前的2006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允許香港以“租用形式”,即特區政府向深圳租用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土地,使用期初定50年,到期后可協商續期。最關鍵的一點是:香港法律適用該區域,港方執法人員可以從2007年7月1日起在此處的港方口岸區執法。
盡管“一地兩檢”模式是否會被推廣目前不得而知,但它無疑是深港合作的獨特成果,是“一國兩制”下的新突破。
相比制度之間可能出現的沖撞,相關內地研究人員更留意的是如何向香港借鑒。
二十多年來,深圳創造的兩百多項全國改革之最,包括物價改革、打破鐵飯碗、企業產權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國民待遇、社會保障等等,許多政策中都能或多或少有香港的影子。
有觀點認為,隨著“深港大都會”構想的提出,深港全面實現“無縫對接”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更有建議提出,“下一步可以做的,是兩地政府官員的交換”。
香港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在文章中說:“如果下一任的特區首長曾在深圳‘掛職’過一兩年,或者未來的深圳市長也有香港政府的工作經驗,那不是很好嗎?”
難在哪里
距離“港深大都會”的愿景,自然還有更多的路,也不可避免遇到更多的困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主要的困難在兩大方面:一是要避免給外界留下沖擊“一國兩制”內涵的印象和口實;二是如何爭取中央及廣東的支持。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深港合作還必須在粵港合作的大框架下進行,不管是深港、穗港、莞港合作,都是粵港合作大框架下兩個城市間的合作,廣東一般是從粵港合作的全局出發通盤考慮。
有關各方對此問題的敏感及小心表明:構建“港深大都會”將會是一個“漫長和艱辛的過程”。
對此,港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表示,港深兩地政府正朝著“先易后難”方向合作。據了解,較易項目包括硬件建設、方便出入境、交通運輸等;較難問題包括兩地的政治制度、做事方式差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