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論戰,回首廿年
一言以蔽之,提升公交的關鍵是讓官員進入公交服務系統中。完成了這一轉變,一通百通。完不成這一轉變,說什么都是瞎扯。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施玉卿
一言以蔽之,提升公交的關鍵是讓官員進入公交服務系統中。完成了這一轉變,一通百通。完不成這一轉變,說什么都是瞎扯。
羞言我贏了
1994年8月9日拙文“轎車文明批判”在《光明日報》刊出。文中觀點如下:簡述轎車發展史;現代社會中駕車是購買一項大大超出轎車的交通系統的使用權,它包括道路、路標、交警、保險系統,其中道路修建費是天文數字;購車之特別動力有二:其一可資炫耀,其二因政策上的傾斜,即不繳或少繳修路費、停車費,駕車者以超低價格購買了這項消費;公民有權買車,但無車的公民要求他們必須繳足養路費,政府不可以資助駕車人與汽車商;轎車制造業可拉動經濟是個謊言;未來中國城市的明智選擇是公交、自行車,而非轎車。
同年11月8日,經濟學者樊綱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轎車文明辨析”,批判拙文。我在當日完成了九千字的反擊文章“轎車文明再批判”,無奈《光明日報》的答復是:黨報不爭論。后《中國市場經濟報》(1994/11/24)刊登了該文。
1995年初,北京電視臺背對背采訪我與樊綱,將雙方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對接在一起。其為熱門話題,二人針鋒相對,遂使該節目傳頌一時。
二人論戰中的勝敗、高下,非我一人說了算。但自此我撰文出鏡,欲罷不能,而樊綱則緘口不言。2005年北京電視臺憶起十年前的這場論戰,擬邀我倆再戰一輪,我求之不得,樊綱卻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我的猜想是,批判轎車是世界輿論界的主流,他豈敢再作轎車的辯護士。
也是在1995年,受經濟科學出版社委托,我編輯了《轎車大論戰》一書。那年月出版周期長,此書1996年4月才問世。我從來覺得論戰比獨白有趣,且角色變了,作編輯就要好好搭臺,偏袒一方太小氣無聊。無奈事實上,反對發展轎車的作者輕易就能找到,而我費盡心力,旗幟鮮明的辯護者竟然除了樊綱只找到一位記者李安定。乃至書稿是我所編,前言是我所寫,“編者”的稱號卻刻意回避,只署“鄭也夫等著”,怕讀者以為編者偏心,實在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辯護派的寫手。
自1994—1996年,從鄭樊交手到《轎車大論戰》,可清晰看到,批判轎車一方占壓倒優勢。但與此同時,中國轎車制造商卻逆輿論而上,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看天下是誰的:
驚駭于如此相異的走向,論壇上的勝者已無一絲榮耀可言,唯有長考:輿論與實踐之南轅北轍,何以發生?
管窺決策層
借為《轎車大論戰》約稿,我與時任北京城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的全永燊先生深談了一次。他考察過多國大都市,見多識廣,堪稱北京市政府首席交通專家。
全永燊骨子里主張公交,反對發展私車,他對我說他見過的國外所有都市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