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真實的牛皮課?
阿爾薩斯人的母語本是德語,法語才是外來占領者后來強加在阿爾薩斯人頭上的語言!
前不久,薛憶溈先生發表了一篇大作《都德的“最后一課”》,說的是都德遭受梅毒痛苦的人生最后一課。說起來,都德的人生“最后一課”和他的小說《最后一課》有點關聯,其中還有些意思可以再說。
都德《最后一課》近年屢屢被人提起,原因嘛,據說是現在的學生都不學中文學英語了。若干年前,人民網上有過一張流傳很廣的帖子,《漢語,我只有對你哭!》,帖中問道:“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我們是小時候都學過《最后一課》的一代……我們非得要扮演一回那個不成器的小學生么?”去年,人民網轉載過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漢語,誰將給我們上“最后一課”?》,文中問道:“(《最后一課》中的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在最后的一課中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在中國人心里,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嗎?”
既然同志們這么喜歡引用都德的《最后一課》,那么有沒有人查過有關資料,為這篇小說提供些真實的歷史背景?
敝人先來抄一段《辭?!罚ǎ保梗梗鼓臧妫?,請讀者諸君欣賞欣賞?! ?BR> 【阿爾薩斯人】 法國民族之一,由公元初住在當地的克爾特人,以及4世紀時南來的阿列曼人、法蘭克人長期結合而成。約150萬人(1995年)。分布在阿爾薩斯地區,說德語的阿列曼方言,兼用法語。多信天主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屬路德宗。從事工農業。
見到沒有,阿爾薩斯人講的是德語的一種方言!
其實,阿爾薩斯本是獨立小國,17世紀被法國并吞。阿爾薩斯人的母語本是德語,而且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當地學校一直用德語教學。法語才是外來占領者后來強加在阿爾薩斯人頭上的語言!
原來,所謂的《最后一課》,只是都德在普法戰爭期間,大力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藝術編造。
因為要當作反抗什么“文化侵略”的例子,所以中國人提到《最后一課》,總是認定普魯士人是“侵略者”。其實,那場戰爭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保福矗改臧屠杳癖娖鹆x,推翻波旁王朝,成立共和國。路易·波拿巴被選為總統。后來他作了一次袁世凱,發動政變,復辟王制,自封為帝。因此路易·波拿巴有個執政合法性問題。這合法性可以來自國外,如果當時的歐洲各國王族都接受他的王權。但某些強國拒不承認。歐洲王室互相通婚,血緣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國君主彼此稱“兄弟”。但俄國沙皇只肯稱路易·波拿巴為“朋友”——這相當于拒絕承認他的王室血統。
國外求不到執政合法性,路易·波拿巴只能對國內輿論倍加注意。半個世紀前法國大革命的各族平等、自主立國的思想在民眾中依然風行,因此路易·波拿巴推行一種支持民族革命的外交政策。當時德語民族除南面的奧地利和北方的普魯士之外,在中歐分為很多小國。這本來有利于法國控制中歐,但路易·波拿巴受意識形態限制,在奧地利和普魯士1866年爭奪德語民族霸權的戰爭中,沒有支持愿意維持現狀的奧地利,卻向意圖并吞那些小國的普魯士表態:如果小國德語居民愿意加入普魯士,他不會反對。等到路易·波拿巴感到版圖大大擴張了的普魯士嚴重威脅到法國安全時,已經為時太晚。
不過,路易·波拿巴的行為并不特別奇怪。經歷了革命的國家,為意識形態的“純潔”而長期奉行損害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在當代世界的例子多的是。
?。保福罚澳?,西班牙王位空缺。路易·波拿巴不愿意看到法國南方出現一個與普魯士友好的潛在敵人,要求普魯士王室永不參與這一王位的競爭。沒有任何血統依據提名自己的西班牙王位候選人的法國王室,提出這一要求相當于干涉他人家事,是很失禮的行為。普魯士國王禮貌地回絕了,但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在記錄國王和法國大使的談話時,將對話修改得普魯士國王似乎在嘲笑法國王室,并將對話內容透露給報紙。法國輿論一時大嘩,法國人民的感情被傷害了,他們叫嚷向普魯士開戰。
路易·波拿巴順從民意,向普魯士宣戰,而且越境攻擊普魯士,挑起普法戰爭。結果法軍大敗,主力退回法國,在邊境小鎮色當被普軍包圍,被迫投降。這位志大才疏的拿破侖三世,也做了普魯士的俘虜。
這場戰爭,史家通常認為路易·波拿巴咎由自取。當時歐洲的民心和輿論,在普魯士提出割地之前,也站在普魯士一邊。
馬克思就是這樣認為的。讀者可能以為,馬克思是德國人,他自然要幫普魯士。其實不是。普法戰爭引發了巴黎公社,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馬克思為此寫了經典名著《法蘭西內戰》。書中說道:
“我們擔心在德國方面‘戰爭失去其嚴格的防御性質而蛻變為反對法國人民的戰爭’……這位虔誠的〔普魯士〕國王曾向法國和全世界保證他所進行的是嚴格防御性的戰爭。怎樣才能使他擺脫這一莊嚴保證的約束呢:導演這出戲的人們便不得不把事情弄成這樣:仿佛威廉是違心地順從了德意志民族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行挠嫷膼蹏邆円笳加邪査_斯-洛林德語區……”
馬克思認為,在戰爭初期,普魯士進行的是防御戰爭。馬克思說得很明確,法國割讓給普魯士的地區講德語。當時是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領土變更是常事。馬克思透露了德國民眾有統一德語地區的民族愿望,但是,馬克思不贊成“愛國者”的要求。即使出于愛德國,馬克思也不能贊成。割地將使法國成為德國的世仇,迫使普魯士與俄國結盟。而當時的俄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是一個沒有現代工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很落后的反動國家。
戰爭的勝利,使得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作為德國人,馬克思確實希望看到德國的統一,但他希望的統一,要由無產階級革命來實現,而不是通過王朝戰爭。德國社會民主黨歷史學者弗蘭茨·梅林寫的《馬克思傳》,有專章敘述這一問題。
馬克思畢竟是國際主義者,他不是都德那樣的民族主義者。所以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文化,才能寫入某個東方大國的憲法,成為那里指導一切的最高思想。
戰爭期間,都德30歲,正是從軍壯年。薛憶溈先生的文章說,都德17歲就得了梅毒,難怪他因為身體不佳而未上前線,只是操練過幾天民兵。上不了戰場上文場,都德躲在巴黎的公寓里編造愛國神話,直到巴黎公社的紅色恐怖逼迫他逃出京城。
當然,阿爾薩斯肯定有只說法語的人,也肯定有母語是德語卻也很喜愛法語的人。但像《最后一課》那樣,寫得似乎全阿爾薩斯的人都把法語當母語,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魯士人〕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那就離事實太遠了。阿爾薩斯的鴿子本來就用德國話唱歌嘛。
《最后一課》能給讀者的真正一課,就是那種愛國口號下的宣傳,于事實層面,最是靠不住。戰爭期間的愛國文學,當時應該有鼓舞士氣的作用,許多年后回過頭來看,卻是當不得真的。
《最后一課》里的故事,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成了事實的鏡像。法國這次收回阿爾薩斯,決心對德語下重手。他們驅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爾薩斯的德裔居民,學校上課一律用法語,街道和店鋪名字也只準用法語。鏡像里的左,實為生活中的右;把《最后一課》與1945年的現實對照,故事中的法語和德語要對換位置。
不過,到了今天,不要說普法戰爭,就是二戰那一頁,也早已翻過去了。阿爾薩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今是歐盟議會所在地。經受了德國和法國的百年之爭,這座充滿獨特中世紀風味的典雅城市,轉化為歐洲和平團結的新象征。這里的人講法語,也會說德語,他們在學校還學習英語。在掛著法文招牌的餐館里,吃著地道的德國香腸與城里居民聊天,語言之雜,讓人想起馬克思寫《法蘭西內戰》。馬克思的母語是德語,但《法蘭西內戰》是為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寫的關于國際時事的宣言,他寫的原稿有英文也有德文,他還要核對法文版本。
如果抱著與世界合作的開放心態,學一點外語還真不是那么難的事。
學外語好像也不會妨礙做母國人。作為近鄰,法國和德國交戰、貿易、通文化,互相學習和互相影響已經好幾百年,而法國人還是法國人,德國人也還是德國人。
?。玻埃埃纺辏对拢玻叭斩ǜ?
都德《最后一課》近年屢屢被人提起,原因嘛,據說是現在的學生都不學中文學英語了。若干年前,人民網上有過一張流傳很廣的帖子,《漢語,我只有對你哭!》,帖中問道:“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我們是小時候都學過《最后一課》的一代……我們非得要扮演一回那個不成器的小學生么?”去年,人民網轉載過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漢語,誰將給我們上“最后一課”?》,文中問道:“(《最后一課》中的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在最后的一課中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在中國人心里,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嗎?”
既然同志們這么喜歡引用都德的《最后一課》,那么有沒有人查過有關資料,為這篇小說提供些真實的歷史背景?
敝人先來抄一段《辭?!罚ǎ保梗梗鼓臧妫?,請讀者諸君欣賞欣賞?! ?BR> 【阿爾薩斯人】 法國民族之一,由公元初住在當地的克爾特人,以及4世紀時南來的阿列曼人、法蘭克人長期結合而成。約150萬人(1995年)。分布在阿爾薩斯地區,說德語的阿列曼方言,兼用法語。多信天主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屬路德宗。從事工農業。
見到沒有,阿爾薩斯人講的是德語的一種方言!
其實,阿爾薩斯本是獨立小國,17世紀被法國并吞。阿爾薩斯人的母語本是德語,而且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當地學校一直用德語教學。法語才是外來占領者后來強加在阿爾薩斯人頭上的語言!
原來,所謂的《最后一課》,只是都德在普法戰爭期間,大力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藝術編造。
因為要當作反抗什么“文化侵略”的例子,所以中國人提到《最后一課》,總是認定普魯士人是“侵略者”。其實,那場戰爭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保福矗改臧屠杳癖娖鹆x,推翻波旁王朝,成立共和國。路易·波拿巴被選為總統。后來他作了一次袁世凱,發動政變,復辟王制,自封為帝。因此路易·波拿巴有個執政合法性問題。這合法性可以來自國外,如果當時的歐洲各國王族都接受他的王權。但某些強國拒不承認。歐洲王室互相通婚,血緣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國君主彼此稱“兄弟”。但俄國沙皇只肯稱路易·波拿巴為“朋友”——這相當于拒絕承認他的王室血統。
國外求不到執政合法性,路易·波拿巴只能對國內輿論倍加注意。半個世紀前法國大革命的各族平等、自主立國的思想在民眾中依然風行,因此路易·波拿巴推行一種支持民族革命的外交政策。當時德語民族除南面的奧地利和北方的普魯士之外,在中歐分為很多小國。這本來有利于法國控制中歐,但路易·波拿巴受意識形態限制,在奧地利和普魯士1866年爭奪德語民族霸權的戰爭中,沒有支持愿意維持現狀的奧地利,卻向意圖并吞那些小國的普魯士表態:如果小國德語居民愿意加入普魯士,他不會反對。等到路易·波拿巴感到版圖大大擴張了的普魯士嚴重威脅到法國安全時,已經為時太晚。
不過,路易·波拿巴的行為并不特別奇怪。經歷了革命的國家,為意識形態的“純潔”而長期奉行損害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在當代世界的例子多的是。
?。保福罚澳?,西班牙王位空缺。路易·波拿巴不愿意看到法國南方出現一個與普魯士友好的潛在敵人,要求普魯士王室永不參與這一王位的競爭。沒有任何血統依據提名自己的西班牙王位候選人的法國王室,提出這一要求相當于干涉他人家事,是很失禮的行為。普魯士國王禮貌地回絕了,但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在記錄國王和法國大使的談話時,將對話修改得普魯士國王似乎在嘲笑法國王室,并將對話內容透露給報紙。法國輿論一時大嘩,法國人民的感情被傷害了,他們叫嚷向普魯士開戰。
路易·波拿巴順從民意,向普魯士宣戰,而且越境攻擊普魯士,挑起普法戰爭。結果法軍大敗,主力退回法國,在邊境小鎮色當被普軍包圍,被迫投降。這位志大才疏的拿破侖三世,也做了普魯士的俘虜。
這場戰爭,史家通常認為路易·波拿巴咎由自取。當時歐洲的民心和輿論,在普魯士提出割地之前,也站在普魯士一邊。
馬克思就是這樣認為的。讀者可能以為,馬克思是德國人,他自然要幫普魯士。其實不是。普法戰爭引發了巴黎公社,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馬克思為此寫了經典名著《法蘭西內戰》。書中說道:
“我們擔心在德國方面‘戰爭失去其嚴格的防御性質而蛻變為反對法國人民的戰爭’……這位虔誠的〔普魯士〕國王曾向法國和全世界保證他所進行的是嚴格防御性的戰爭。怎樣才能使他擺脫這一莊嚴保證的約束呢:導演這出戲的人們便不得不把事情弄成這樣:仿佛威廉是違心地順從了德意志民族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行挠嫷膼蹏邆円笳加邪査_斯-洛林德語區……”
馬克思認為,在戰爭初期,普魯士進行的是防御戰爭。馬克思說得很明確,法國割讓給普魯士的地區講德語。當時是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領土變更是常事。馬克思透露了德國民眾有統一德語地區的民族愿望,但是,馬克思不贊成“愛國者”的要求。即使出于愛德國,馬克思也不能贊成。割地將使法國成為德國的世仇,迫使普魯士與俄國結盟。而當時的俄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是一個沒有現代工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很落后的反動國家。
戰爭的勝利,使得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作為德國人,馬克思確實希望看到德國的統一,但他希望的統一,要由無產階級革命來實現,而不是通過王朝戰爭。德國社會民主黨歷史學者弗蘭茨·梅林寫的《馬克思傳》,有專章敘述這一問題。
馬克思畢竟是國際主義者,他不是都德那樣的民族主義者。所以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文化,才能寫入某個東方大國的憲法,成為那里指導一切的最高思想。
戰爭期間,都德30歲,正是從軍壯年。薛憶溈先生的文章說,都德17歲就得了梅毒,難怪他因為身體不佳而未上前線,只是操練過幾天民兵。上不了戰場上文場,都德躲在巴黎的公寓里編造愛國神話,直到巴黎公社的紅色恐怖逼迫他逃出京城。
當然,阿爾薩斯肯定有只說法語的人,也肯定有母語是德語卻也很喜愛法語的人。但像《最后一課》那樣,寫得似乎全阿爾薩斯的人都把法語當母語,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魯士人〕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那就離事實太遠了。阿爾薩斯的鴿子本來就用德國話唱歌嘛。
《最后一課》能給讀者的真正一課,就是那種愛國口號下的宣傳,于事實層面,最是靠不住。戰爭期間的愛國文學,當時應該有鼓舞士氣的作用,許多年后回過頭來看,卻是當不得真的。
《最后一課》里的故事,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成了事實的鏡像。法國這次收回阿爾薩斯,決心對德語下重手。他們驅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爾薩斯的德裔居民,學校上課一律用法語,街道和店鋪名字也只準用法語。鏡像里的左,實為生活中的右;把《最后一課》與1945年的現實對照,故事中的法語和德語要對換位置。
不過,到了今天,不要說普法戰爭,就是二戰那一頁,也早已翻過去了。阿爾薩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今是歐盟議會所在地。經受了德國和法國的百年之爭,這座充滿獨特中世紀風味的典雅城市,轉化為歐洲和平團結的新象征。這里的人講法語,也會說德語,他們在學校還學習英語。在掛著法文招牌的餐館里,吃著地道的德國香腸與城里居民聊天,語言之雜,讓人想起馬克思寫《法蘭西內戰》。馬克思的母語是德語,但《法蘭西內戰》是為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寫的關于國際時事的宣言,他寫的原稿有英文也有德文,他還要核對法文版本。
如果抱著與世界合作的開放心態,學一點外語還真不是那么難的事。
學外語好像也不會妨礙做母國人。作為近鄰,法國和德國交戰、貿易、通文化,互相學習和互相影響已經好幾百年,而法國人還是法國人,德國人也還是德國人。
?。玻埃埃纺辏对拢玻叭斩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