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書店里的盛宴
書店里的盛宴
當文學成為娛樂
詩人的舞臺
書店里的盛宴
地點 廣州,方所
事件 例外十七周年暨方所兩周年慶典
人物 毛繼鴻、賈樟柯、沈偉、林強等
毛繼鴻在例外品牌里衍生出來的人際關系,在方所的沙龍里實現了面向大眾的文化分享。
例外服飾董事長、方所投資人毛繼鴻搖動手中的香檳,芳香的酒液在空中盡情揮灑。臺上是一眾大牌名人環繞,臺下則是數百人歡呼鼓掌。這是2013年11月25日的方所。
事實上,這樣熱鬧的場面不止一次地出現在這個平日里靜謐安寧的書店里——廖一梅的講座,涌入了三百名聽眾,書店之混亂堪比菜市場;而柴靜的講座更引來千人“圍觀”,方所門口的扶手電梯被迫停運,書店更不得不提前關門……
而眼下這一天,是城市青年們的雙重節日。在象征著中國時尚與設計的例外歡度17周年生日的時刻,同樣成為文化品牌的方所也迎來了她的兩周年慶典。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盛宴。且看出席慶典的嘉賓便可見得這場盛宴的規模之大——電影圈有賈樟柯、趙濤,電視圈有李輝,時尚圈有毛繼鴻,設計圈有又一山人,創意圈有廖美立,藝術圈有沈偉,音樂圈則有世界音樂組合HAYA樂團的黛青塔娜及張全勝,以及剛剛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的林強……
這樣耀眼的嘉賓陣容,兩年前也曾在方所出現過。2011年11月25日,方所在羊城的時尚地標太古匯的負一層舉行開幕儀式,駱以軍、許知遠、阮忠義、廖偉棠、楊黎等多位知名作家到場祝賀。這一場匯聚兩岸三地著名文人的、聲勢浩大的開幕典禮,預示了方所將會搭建起全新文化藝術溝通平臺的未來——果不其然,兩年后的今天,這家書店已經成為了城市青年們交換創意與智慧的殿堂。
毛繼鴻,無疑是這場盛宴的主角。作為他手下最為搶眼的兩個品牌,例外和方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慶典上請來的嘉賓們,大多都是他打造例外和方所品牌時曾經的合作伙伴??傤檰柫蚊懒⒑退囆g顧問又一山人分別是他在創立方所時的“左膀右臂”,兩年來源源不斷地向方所貢獻著自己的創意和設計。廖美立是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行人文化實驗室的執行長。而又一山人則與毛繼鴻在例外品牌及例外生態店等項目達成多次合作。毛繼鴻來自內地,廖美立來自臺灣,又一山人來自香港,兩岸三地的組合,也為方所沙龍實現不同領域的文化碰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回頭看出席周年慶的嘉賓,看似互不關聯的人實則卻有著同一個交際圈。眾所周知,賈樟柯最早和毛繼鴻的交往源于后者和馬可打造的服裝品牌“無用”。賈樟柯以這個藝術品牌為契機,拍攝了后來在威尼斯影展上斬獲金獅的紀錄片《無用》。彼時,賈樟柯是影片的導演,毛繼鴻則是出品人。
《無用》一片的配樂,正是由林強操刀。多年前,在侯孝賢的介紹下,賈樟柯與林強達成了電影與音樂的多次合作,而毛繼鴻和林強的交情也正是賈樟柯牽線達成。2013年,毛繼鴻的例外品牌,更為林強度身打造,推出專輯《若水——林強電影音樂作品集2013》,值得一提的是,方所的藝術總監又一山人還為專輯親自設計了封面包裝。
舞蹈家沈偉在這次慶典上的出現并不讓人意外。幾年前,為了無用品牌在巴黎高級時裝周的壓軸演出,馬可請來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藝術顧問沈偉。而早在青年時期,沈偉和毛繼鴻便是很好的朋友,兩人曾經一起學畫,也曾經一同經歷過“85美術新潮”。對于藝術創作,毛繼鴻和沈偉有著同樣的認知。在方所兩周年慶典的現場,毛繼鴻也特地向這位好友表達了羨慕之情:“和他一起在紐約時,覺得他很自在,可以享受生活一切的美好。因為他有非常棒的團隊,可以一年只接一兩個案子,可以畫畫、品嘗各種美食、寫詩、看書。而我,現在雖然每周都來方所買很多書,但其實都只有時間看序……”
兩年前,方所選擇在國內實體書店相繼倒閉的時刻高調亮相。這一舉動帶來的最大疑問是:在寸土寸金的高端商場里,與奢侈品店比鄰,開一家實體書店,究竟是“純粹燒錢”還是“魄力之舉”?在今天,方所用絡繹不絕的人潮證明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可以說,例外是方所產生的根基。毛繼鴻在例外品牌里衍生出來的人際關系,在方所的沙龍里實現了面向大眾的文化分享。方所的文化底蘊,加之種種從例外品牌延伸出來的人脈,帶來了白先勇、陳丹青、梁文道、魏德圣、陳冠中、吳念真、劉小東、馬巖松、葉錦添、蔡瀾等人獨有的人文思考。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思考是一粒粒種子,激發著現代的年輕人促生出更多的能量。
“地球小如鴿卵,我輕輕地將它拾起納入胸懷。”這句寫在方所墻上的詩歌,來自周夢蝶的《剎那》。而方所兩周年與例外十七周年重合的剎那,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例外枝繁葉茂的今天,也會是方所的明天。
當文學成為娛樂
地點 成都
事件 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頒獎禮
人物 江南、鄭淵潔、易中天、陳坤等
很多人認為,能登上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寫得好是第二位, 賣得出才是第一位。
陳坤和蔣雯麗大聊靈修的話題。鄭淵潔和易中天寒暄一番后還不忘問助理自己和易老師在微博上是否有互粉。江南則像個小粉絲一樣爭著和童話大王合影留念。易中天拿著蔣雯麗的新書《姥爺》索要簽名,蔣雯麗也“禮尚往來”地讓易中天給自己手中的《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簽名。位列網絡作家富豪榜榜首的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用一套從某奢侈品牌特別定制、價值五萬多元的碎花西裝亮相紅毯……
這些有趣的場景都發生在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頒獎禮的現場。2013年12月,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正式對外公布?;孟胛膶W作家江南以2550萬的年度版稅收入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莫言、鄭淵潔、張小嫻、郭敬明、韓寒、柴靜等人。榜單中的純文學作家人數極少,成績最好的是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人勉強擠入榜單最后幾位。
大批跨界作者占領圖書市場,成為此次榜單的一個亮點。非文學圈的作者占據了榜單不小的分量,有主持圈的柴靜、楊瀾、白巖松、劉同,也有電影圈的馮小剛、陳坤、蔣雯麗,還有地產界的任志強……其中,陳坤、蔣雯麗、劉同等影視界明星都出席了這次頒獎禮,而出版界的多位大佬也參與了這次典禮,其中就包括韓寒出版人路金波、莫言出版人陳黎明、郭敬明出版人黎波、馬爾克斯系列作品中文版出版人陳明俊等國內最頂級的出版人。
雖然頒獎禮的現場熱鬧喜慶,但關于這一榜單的爭議卻從未停止。中國作家富豪榜2006年由文化人吳懷堯創辦。針對富豪榜數據不實的爭論,這位制榜人曾經表示他對于作家版稅的計算方法,是按“發行冊數×定價×版稅率”來進行的。但由于真實的版稅率在業內算是商業機密,因此這種計算方法并未得到出版圈人士的認可。
不止出版圈,文學圈也有很多人質疑這個榜單的真實性。即便是以2100萬稿酬位列編劇作家富豪榜第六名的石鐘山,也表示自己的版稅收入實際上只是一個估算值,并不精確。同樣身在作家富豪榜榜單內的作家蘇童也表示并未有人和他溝通求證過版稅的收入數額。作家陳村更是在微博上表示自己不會轉發該榜的消息,并稱此榜的評選是“無聊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能登上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寫得好是第二位,賣得出才是第一位。純文學作家在榜上的屈指可數,讓不少人感嘆純文學在當下市場的尷尬位置。即便是享有盛名的莫言,也是乘了諾貝爾獎的東風,才順利登上榜眼。從另一個角度看,莫言熱恰恰是純文學遭冷遇的一大佐證。文學評論家白燁就曾公開表示,“作家富豪榜”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稱為“年度暢銷書作者排行榜”,因為其評獎標準是一種市場標準、消費標準而非文學標準。他更直指一些上榜者只出版了一兩本暢銷書,僅能稱呼為“作者”,實際上并不具備作家身份。
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持作家富豪榜的公布。榜單的排名雖然不能代表文學性,但可以反映一部分市場和讀者們的需求。而“君子固貧”的觀念也被這一排行榜打破,一方面是引起社會對于作家這一群體的關注,倡導社會為作家提供穩定的寫作環境和較好收入的保障,另一方面,對于許多文學愛好者而言,這也是一種支持和鼓勵。
蘇童曾經表示,榜單的出爐實際上只是一個話題,一種娛樂。這種娛樂也許并不高尚,但它是否為社會所需要?看頒獎禮現場眾人的歡呼便可知曉答案。
詩人的舞臺
地點 廣州,從化
事件 第六屆珠江國際詩歌節
人物 韓東、王小妮、費勇等
如果詩歌真有接地氣一說,那么國際詩歌節只有在與民眾的面對面互視之下,似乎才有了這樣一種可能。
詩歌節在國外文化發達的地方,算不上一種在名利上多么囂張的聚會,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詩歌節、德國柏林詩歌節、意大利圣馬力諾國際詩歌節、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等等,均是所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詩歌節,盛事與名門望族的表象和參與者,令其風光無限,但這些畢竟只是少數人的方式和方向。如果詩歌真有接地氣一說,那么當國際詩歌節來到中國,只有在與民眾(消費者)的面對面互視之下,似乎才有了這樣的一種可能。
2013年11月10日晚,詩人們來到廣東從化,陌生的環境和配得上詩意的莊重感,這是“與未來對話”第六屆珠江國際詩歌節頒獎典禮的發生地。媒體牽頭、品牌贊助,這是當下詩歌節活躍的一個原因,他們使原本僅僅是秀麗以及淪落的詩歌,被打撈到富麗堂皇的現代化樓盤中,或者被妖嬈的旗袍迎賓女招引至舞臺中央,這是詩人們不熟悉也難免陷入被動的情景,跟酒肉美女催生詩意的唐宋相比,此時我們已經將主動權痛快相讓。
作為媒體人和詩人,陳朝華和歐亞來操辦一場詩歌盛事,自然是這個時代所有理由呈現出來的一樁禮物,他們有人脈、眼界和資源,可以令無所事事的讀者在統一的時間段里欣賞到當代詩人整齊劃一的舞蹈。
地點仍然是主辦方提供的一家樓盤里,業主會所之類的場地,參與人均是邀請而來的詩人、批評家嘉賓,周圍有熱情以及生澀的服務員和自助餐,沒有美酒和美女助興,于是詩人們的口水則成了唯一主角和配角的合體。
詩人韓東、王小妮、楊克、黃禮孩、徐貞敏(Jami Proctor-Xu),批評家徐敬亞、費勇等在詩歌節前奏的“現代性”討論會上紛紛發言,當話題涉及《暮晚》、《古橋頭》、《哭廟》的作者楊鍵“是否具備現代性”時,顯然氣氛達到了一種高潮。與其說一位隱居偏隅的詩人用靈性和焦灼的詩句引發了今天的焦點話題,不如說我們在討論中已經將這種與時代逆向而馳的詩意烘托了出來。
在頑固的爭執和巧妙變化的討論中,一場事關“現代性”的研討結束了,真正的詩歌節將在頒獎中開始。詩人韓東最終榮獲“珠江詩歌大獎”,這是詩人多年來罕見的因詩歌獲得的獎項,在“珠江詩歌大獎”的第十二個年頭,他也像一個發育中的少年,終于讓人看到了他自身形成的一種氣質。韓東登臺朗誦的詩歌,足以讓主持人瞠目結舌,但氣氛卻好到極致,仿佛空中升起一股“原來詩歌還可以這樣寫”的有色氣體。
“珠江國際詩歌節”自2002年創辦以來,反復調校著當代詩歌的可能性,大膽創新的探索,也相繼吸引了食指、鄭愁予、多多、舒婷等兩百多名中外詩人參與,毫無疑問這些發出璀璨光澤的民間聚會,令當代詩歌一點點具備了勇氣、力量以及可傳播性。
我們向往那種因為歷史厚重和當代卓越交織出來的詩意,但現實是所做的還遠遠不夠。在詩歌節的諸多環節上,尚且缺少必要的細節和耐心,比如在如何推廣詩人和作品的細節上,還需要更多的形式來展示,還有詩集作品的交易市場沒有在詩歌節這么難得的環境里形成,以及詩歌與其他藝術、商業產品的交流都還匱乏。難道詩歌不正是可以植入大量以形式和氣質為主的商品、藝術品的最好器物嗎?
跟上海電影節舉辦了十幾年就想與戛納電影節相提并論類似,著急的心態暴露的只是我們的脆弱和自卑。除了并肩馬其頓斯特魯加詩歌節、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加拿大魁北克國際詩歌節這些業已形成規模和國際品牌的野心,我們更需要做出自己細節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