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鏡鑒】日本用26年經營“甲午之戰”
日本的史料卻充分證實: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準備,是從明治維新之后,就開始有策略、有規劃、分步驟、多層面地予以實施的。1868年,睦仁天皇制定了對外進行擴張和侵略的國策,這種策略就是凌駕在鄰近國家之上,就是要失之俄美,取償于亞洲。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十九世紀末,西方報紙曾刊載過一幅政治漫畫,畫里的中國猶如一條衰老的龍被列強按倒在地上,來自東西洋的強國用各自的方式從龍身上掠取利益,和其他列強切割掠奪的方式不同,畫面上的小矮人日本直截了當地拿著刀要割去龍的頭顱。
1868年,睦仁天皇制定了對外進行擴張和侵略的國策,這種策略就是凌駕在鄰近國家之上,就是要失之俄美,取償于亞洲。
1887年初,日本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的小川又次大佐,制定了《征討清國策案》。這個作戰方案以5年的準備時間為限,預計在1892年就完成對中國的作戰準備。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甲午戰爭偶然發生說在日本盛行。如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高橋秀直和日本熊本大學法學部大澤博明等都出版著作支持“偶發論”。他們主張:第一,甲午戰爭是由于偶然因素爆發的非計劃、非預謀的戰爭;第二,日本政府出于內政的原因,或者說是偶然的陰差陽錯,才不得不開始了并不希望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
然而,日本的史料卻充分證實: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準備,是從明治維新之后,就開始有策略、有規劃、分步驟、多層面地予以實施的。
“失之俄美,取償亞洲”
16世紀以后,豐臣秀吉是日本大陸政策的首倡者。1823年,佐藤信淵所著的《宇內混同秘策》認為,日本是乃皇國、神國,而神國理應統治世界各國。他在書中提供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具體計劃是:先取滿洲,再征服整個中國。
此后,吉田松陰在《幽囚錄》中說“割取朝鮮、滿洲,并吞并中國,所失于俄美,可取償于朝鮮滿洲之地。而橋本左內則更是主張“如不兼并中國、朝鮮的領土,日本就難以獨立”。
1868年1月,日本天皇專制政權建立。2月8日,睦仁天皇首先在《外交布告》中宣稱:“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并在半年時間內,連續3次大肆宣揚“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天皇的言論充分表明日本近代政權剛建立,就制定了對外進行擴張和侵略的國策,這種策略就是凌駕在鄰近國家之上,就是要失之俄美,取償于亞洲。
1879年至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派遣的軍官和特工通過對中國的偵察研究,匯總為六冊的《鄰邦兵備略》和《支那地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