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中國的收獲與壓力——巴厘島氣候變化談判

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最后一天,終于迫使美國妥協,簽署了《巴厘島路線圖》,在共同福祉面前,人類的理性暫時超越了對短期利益的爭執。
    過去一周,全球目光都集中在印尼巴厘島,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最后一天,終于迫使美國妥協,簽署了《巴厘島路線圖》,在共同福祉面前,人類的理性暫時超越了對短期利益的爭執。
    《巴厘島路線圖》為今后氣候變化談判指明了方向、設定了時間表,談判實質性地啟動了政府間的后《京都議定書》談判,即商訂《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到期后各國在減少碳排放上的責任和義務。
    這樣的進展來之不易!可以說,美中兩國——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都是帶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會。
    中國——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可能很快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排放國——西方人一直認為,如果中印等國不減排,他們的努力將毫無意義,這樣的壓力對中國來說已持續很久。
    在經濟起步階段,減排通常是以發展為代價。因此,對沒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來說,氣候談判的實質乃是為發展而戰,合理的排放權意味著合理的發展權。
    所以,中國的底線非常明確,不接受強制的“量化”減排,要一步步來,這也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立場。
    而對西方國家來說,讓中國等在《京都議定書》中沒有減排義務的大國,也和發達國家一樣實行強制的量化減排,是他們的訴求。
    雙方的談判和較量幾乎是底線與底線之間的沖突,盡管如此艱難,我們最終還是迎來了一份路線圖,路線圖把所有國家都納入其中,負有 “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即發達國家將承擔起量化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雖然不必承諾量化減排,但也要積極采取措施控制排放增加,乃至減排。
    這是一個雙軌制,顯然,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是贏家,因為其底線得以堅守。同時,在外交上,中國還沒有讓自己像美國那樣成為譴責對象,且一改過去“Mr.No”的做派。
    但這種姿態的背后,并不能掩飾中國可能面臨的巨大壓力,此間觀察人士大都認為,路線圖將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中國的減排、降低能耗等政策,可能會在未來面對來自國際社會更多硬性約束。
    事實上,中國之前已經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不久前,中國決策層更是將節能減排等要求納入官員考核體系,并實行“一票否決”,還將相關數據統計權上收中央。
    毫無疑問,中國在國家方案中明確堅定地規定了節能減排目標,因為這對中國來說是國家的內在需求,沒有別的出路。而巴厘島路線圖及今后的氣候談判,將有力促進中國國內政策完成,也可以說是一外在機遇。
    面對即將到來的“全球安排”,中國的目標應該是利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通過減排換技術,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使中國加速從污染型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
    這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于中國民眾的福祉,可以說,在一個正在降臨的綠色經濟時代,誰掌握了清潔技術,誰就控制了發展的制高點??梢韵胂?,正在崛起的中國要想在這點上取得進展,難度何其之大。巴厘會議在最后一刻峰回路轉,畢竟讓全世界都舒了一口氣。但是,要想在2009年前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公共政策框架,未來的談判只會更加艱難,而對中國民眾來說,壓力越大,將會福祉越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