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深圳又一拍
從1987年的第一拍到2013年的又一拍,已經過去了26個年頭。這個實例,說明為什么中國經歷了一代人的改革開放,還是沒有理由停下腳步,仍然需要全面改革,以防半拉子工程讓以往的努力前功盡棄。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拉手樓”密布,巷道狹窄。
從1987年的第一拍到2013年的又一拍,已經過去了26個年頭。這個實例,說明為什么中國經歷了一代人的改革開放,還是沒有理由停下腳步,仍然需要全面改革,以防半拉子工程讓以往的努力前功盡棄。
時近2013年年末,深圳有一場土地拍賣,標的物是位于鳳凰社區的一幅工業用地。
事情不大,意義不小。當時我和兩位同學一起趕到鵬城現場觀摩,有點感受,寫在《城鄉中國》快收尾的部分里了。此前,我們費時一年對深圳土地問題的調查報告,在《國際經濟評論》公開發表,后又在朗潤園每季度一期的“中國經濟觀察”上發布,連同現場聽眾的問題與課題組的應答,一起由南方周末摘要報道。南方周末報社還特派記者,對深圳“新土改”的最新進展,作追蹤報道。編輯囑我寫點配合的文字,那就再記幾筆余言吧。
不消說,單論土地制度變革,深圳這座改革之城就有著毋庸置疑的先鋒地位。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敢為天下先,用公開拍賣之法向市場轉讓出一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要知道,那時我國所有法律,滿篇都是“土地不得買賣、租賃、出讓和轉讓”的字樣。是深圳先完成名滿神州的“天下第一拍”,幾十天之后,廣東省人大才于是年年底通過了首個地方性法規,確認“城鎮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可轉讓”。來年元旦、春節過后,全國人大提出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深遠意義的“1988年憲法修正案”,分別承認了“民營企業”和“土地的使用權可轉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廣東的媒體后來評說,深圳的第一拍推動了憲法之修訂,這的確是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