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尊重稅收法治原則,天不會塌下來

以土地使用稅為例,16年間一百多個條例規章,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政策,細究下來,簡直是褻瀆稅收法治原則的集大成者。

*以土地使用稅為例,16年間一百多個條例規章,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政策,細究下來,簡直是褻瀆稅收法治原則的集大成者。*


    要求房地產市場加稅、要求資本市場減稅的聲音不絕于耳,以打壓房價和提振股市,這樣的聲音對于市場不是祥和之音。
    我國的稅收在工具倫理論者的眼中,無往不是工具,因此無論貨幣政策也好,財稅政策也好,都成為棋局之子,是為臨時的調控目的服務的。
    而這樣的調控在法治意識薄弱的市場中往往能夠受到好評,并且因為市場的扭曲,人們往往呼喚這樣的稅收政策來撥亂反正。以房地產市場為例,稅收政策幾乎年年有大變更,從增加交易稅,到此次征收土地使用稅,無不如此。在征稅的同時購房者的成本隨同房價節節上升,卻贏得了一片叫好之聲,這說明在扭曲的市場與多變的政策下,人們的反應往往傾向于情緒化。
    目前的稅收政策的最大特點是似新實舊。如土地資源稅十六年前就有,不過在不同部門的不同優惠政策下被化骨綿掌化于無形。而現在老武器拋光之后成為新炸彈,讓市場為之顫栗。炒得沸沸揚揚的資本利得稅同樣如此,房產交易、上市公司紅利等等都在資本利得稅項下,而現在股票交易贏利所得申報再次引發股市震蕩,弄得有關部門不得不一而再出面澄清,而內容也不過是“暫不征收”。多長時間是暫時?是半年一年,還是三年四年,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讓股市一片慘淡的印花稅是早就有的稅種,一夜之間就提高了3倍,美其名曰財稅調控政策,遭到投資者的憤怒炮轟。但目前在股市被人為調控到5000點以下后,就有許多人提出取消印花稅。從表面上看來兩者一個是征一個是降,似乎有天壤之別,其內在秉賦完全一樣:不尊重稅收法治原則,視稅收為應急工具,予取予求。土地資源稅有向保有稅過渡、有為地方政府培養長期穩定大額稅源之嫌,而印花稅的目標則更明確,直指過熱的資本市場。
    稅收的增加,好處是讓財政收入有了保障。1999年,我國的財政收入突破1萬億元;2003年,我國的財政收入突破2萬億元;2005年,我國的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2006年,我國的財政收入突破3.8萬億元;預計今年我國財政收入將突破5萬億元。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關官員一再強調中國的宏觀稅負不高,近日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再彈老調,說我國2006年的宏觀稅負為18%,比發達國家低約12個百分點。對此已經無需多加置辯,有幾組數據可以證明一切。根據英國權威雜志《經濟學人》的文章,我國的消費支出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7%下降到了2006年的36%,原因是過去10年來居民儲蓄率一直在下降,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在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從1998到2005年,中國工資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從53%下降到了41%,幾乎與消費同比下降。這還不算各種收費、高地價等給大多數普通購房者帶來的沉重負擔,如果把這些折合到稅收中,作為一些部門或者地方財政的收入,也許就不是某些人估算的25%的保守數字了。
    中國宏觀稅負也許不高,宏觀稅費絕對一流,更可怕的不是稅費之高,而是沒有準星,幾乎在每項稅目之下都開了無數道小口,有無數個但書針對不同的企業。同時稅目眾多,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啟動的稅收按鈕越來越多,這無異于在市場中埋下的一顆顆地雷,讓市場的預期完全混亂,稅收成本居高不下。以土地使用稅為例,16年間一百多個條例規章,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政策,細究下來,簡直是褻瀆稅收法治原則的集大成者。
    我國的稅收正處于改革關鍵期,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是走向公平的好兆頭;從增值稅向消費稅轉移,值得警惕的是,間接稅沒取消,直接稅接踵而至。常有人撰文稱某某稅扼住了房地產商的咽喉等,看了標題背脊就冒涼氣——稅收是為了實行正確的激勵機制,為什么非得去卡住某個行業、某類商家的脖子呢?
    尊重稅收法治原則吧,天不會塌下來。
    (作者為經濟評論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