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行動了”——來自奧斯陸的呼吁
乍得的一位小男孩正在乍得湖的沼澤中撐船。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非洲乍得湖面積已經縮小了90%
挪威女探險家阿尼申
《我該醒來》是前美國副總統戈爾制作的環境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的主題曲。
瑪麗莎·艾索瑞奇是《我該醒來》的主唱,憑借這首歌,艾索瑞奇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奧斯陸時間12月11日晚7點30分,“和平之夜”音樂會在挪威國家大劇院舉行。
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歌手和電影明星參加演出,音樂會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同時現場播出。艾索瑞奇和她的樂隊一起出現在挪威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面對上萬觀眾再次激情演唱《我該醒來》。演唱到高潮部分的時候,劇場全體觀眾起立,隨著音樂節拍擊掌舞動。
坐在劇場中部看臺的戈爾和巴喬里也在擊掌舞動,戈爾隨著艾索瑞奇的音樂節奏搖擺,他的身邊是他的妻子蒂帕。
在觀眾的歡呼中,戈爾和巴喬里穿過觀眾席的過道,走上舞臺。戈爾發表了他激情洋溢的演講。
他引用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說: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的地球現在也是這樣?!?/P>
“難以忽視的真相”
“今天,我來這里,是帶著一個使命的。我希望我能更有效更迅速地說服聽眾,以完成我的使命?!?2月10日,戈爾站在挪威市政大廳的主席臺上發表演說,他身后的窗外是暗下來的天色。遠處是覆蓋著積雪的山巒,海岸,泊在峽灣的遠洋郵輪,郵輪上升起的桅桿?!?年以前,我寫下我自己的政治訃告,做出了當時看來縱使不算不成熟,卻也是痛苦而錯誤的決定。但法院的裁定同樣帶來了一份珍貴而苦澀的禮物,給了我一個機會,一個尋找新的道路來完成我的既定使命的機會。始料未及的是,那條道路把我帶到了這里?!薄凹幢愕搅爽F在,我仍然擔心我的言辭趕不上思想的變化,只求意思能夠清楚,在這個備受尊敬的場合下,啟迪那些聽見的人,讓他們能說出:‘我們必須行動了’?!?BR> “能與著名的科學家們分享今天的這個獎項,是我此生的榮幸。他們已經給我們找到了一條路,此刻我耳邊回響起了遠古的先知的聲音:‘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要么祝福,要么詛咒。選擇生存,那么你和你的子孫都能延續下去?!?BR> 戈爾的演說不時被掌聲所打斷。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丹博爾特·姆喬斯在致辭時說:“自他2000年總統大選失敗以后,他開始了全新的事業——做世界環境問題的政治發言人。我們從他的書、他的電影,就能知道他近幾年的成就,他的得獎實至名歸。政治上的失敗焉知非福?!?BR> 2000年戈爾競選總統失利丟掉工作,但他同時也獲得新的機會——以非政治的立場,從保護環境的角度關注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戈爾通過他的電影和書籍不斷提醒世人,只有10年時間挽救全球變暖危機。他援引了大量的事實,視野從浩瀚星球到廣袤極地,從遼闊海洋到荒漠冰川,從熱浪襲擊到陸地沉陷。
《難以忽視的真相》被看成是戈爾對世界的警告。這部高居《紐約時報》亞馬遜圖書排行榜的暢銷書使戈爾贏得2006年美國“羽筆獎”圖書大獎得主。同名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音樂獎。盡管有人認為戈爾的警告有聳人聽聞之嫌,其紀錄片也被挑出一些硬傷,但正是因為《難以忽視的真相》,以及長期以來的杰出貢獻,戈爾與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巴喬里共同分享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那些旱災、海嘯、熱浪不再是新聞,它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降臨,而且愈演愈烈?!备隊栆哉渭姨赜械姆绞綇娬{說:“這是一次全球性的緊急狀態,我們如同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必須盡快行動,阻止浩劫?!?/P>
“總有人不相信真理”
“這個世界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能滿足每個人的貪婪?!?BR> 在“和平之夜”的音樂會上,面色黧黑、留著灰白長胡子的印度人巴喬里站在戈爾身邊,向觀眾發表他的感言。與意氣風發、善于鼓動的戈爾不同,具有科學家身份的巴喬里顯得嚴謹而謙和。他穿著黑色上衣,白色長褲,黑色的西服口袋插著綠色的綢絹。
主持人湯米·李·瓊斯采訪他:“巴喬里先生,如您的報告所說,我們已經發現了真理,但也有一部分科學家持懷疑態度,我們應該如何說服他們呢?”
巴喬里說:“總有一些頑固派,硬著脖子不相信真理?!?BR> 瓊斯說:“他們就在華盛頓?!?BR> 自從布什就任總統以來,美國政府一直以包括在科學上存在不確定性因素的各種理由拒絕履行有關《京都議定書》中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據美國《科學》雜志報道,2006年5月,由布什政府任命的由21位專家組成的美國氣候變化小組發表了一份完全認同IPCC研究結果的報告,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白宮仍然不愿意改變其氣候政策。白宮環境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說,布什總統相信溫室氣體的排放可以隨著氣候科學的進步和更好的能量使用方法而降低。
領導IPCC進行卓有成效工作的巴喬里,1940年8月20日生于印度的奈尼塔爾,他在美國的羅利市北卡羅來納大學州立大學完成學業,獲工業工程博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先后在美國和印度多所大學任教。其中包括耶魯大學的林業學和環境學。他曾經是世界銀行的專職科研人員。在1994年到1999年之間,他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能源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行政顧問。為了表彰巴喬里在環境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印度總理在2001年1月授予他“印度公民榮譽獎”,這是印度授予公民的最高榮譽之一。他還被法國政府授予2006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由巴喬里擔任主席的IPCC是一個中立的科學組織。它成立于1988年,由聯合國環境計劃(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創建。在IPCC的組織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來自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參與到旨在評估氣候變暖的進程中,從氣候變暖的程度、原因、后果和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研究。目前有超過130個國家、450名作家、800名捐助者還有2500名科學家參與了聽證會。
氣候變化研究已經是一個全球性項目。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就氣候變暖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達成一致。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氣候變暖可以被視為有趣的假說,但到了1990年代,有關氣候變暖的證據越來越多。在最近幾年,個中關聯更加明顯,其后果也更加清楚。
“礦井里的金絲雀”
12月9日清晨,當戈爾和巴喬里到達奧斯陸的時候,麗維·阿尼申剛要離開奧斯陸去巴黎。
阿尼申為未能見到戈爾和巴喬里遺憾。其時她正開著越野車來到位于奧斯陸遠郊的斯迪恩農莊接受筆者的訪問。在積雪覆蓋下,有著300年歷史的農莊顯得空曠而荒寂。身材高挑的阿尼申穿著紅色的滑雪服,藍色的運動褲,黑色運動鞋。她頭上纏著藍花的絲綢巾,雙腿修長,走路時右腿有些吃力。她在極地探險中因凍傷而被截掉右腳拇趾。
2001年2月,50歲的挪威人麗維·阿尼申和48歲的美國女教師安·班克羅芙特結伴,徒步穿越南極大陸。兩人或是步行,或是滑雪,或是在冰上使用風帆,在97天的時間里,她們拖著250磅重、6英尺長的供給雪橇行進了1700英里。從毛德皇后地經極點再到羅斯冰緣邊界,阿尼申和班克羅芙特第一次完成了由婦女單獨完成的壯舉,成為婦女橫跨南極的歷史創造者。
最近,世界探索組織宣布女性發現獎2008獲獎名單,兩位極地探險家獲得女性勇氣獎。此前阿尼申曾獲《魅力》雜志2001年“年度女性”稱號,還獲得過俄羅斯地理協會的“榮譽證書”等一系列的榮譽。
17世紀,英國人將金絲雀放到礦井里檢測礦井里空氣的質量。如果金絲雀死了,表示礦井里的空氣已達到可使人中毒的水平。地球上,有兩個地方可以稱為是“礦井里的金絲雀”:一個是北極,另一個是南極——地球上至今發現的最大的冰層。
可怕的變暖趨勢正在影響南極洲。南極半島兩側海岸冰架的崩塌將成為人類得到的預警之一。崩塌將從半島的最北邊開始,慢慢向南拓展,冰架將不斷破裂。
戈爾在《難以忽視的真相》中說:“南極洲讓我們有機會在地球上體驗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它是如此的與眾不同——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是綿延不絕的白色,廣袤且寒冷——比北極還要嚴寒。累累的冰雪掩蓋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南極洲其實是一片荒漠。之所以符合沙漠的標準,是因為南極洲每年的降水量還不足25.4毫米?!?BR> 作為同道者,阿尼申熟知戈爾描述過的極地境況。
在1700英里的行程中,阿尼申和班克羅芙特要冒嚴寒(一般都在華氏零下35度以下)、過冰隙,不屈不撓地往前走。其中有讓她們難以忍受的事故傷痛,也有掉進冰隙里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什么會去那樣一個冰天雪地、寒風呼嘯的不毛之地?為什么要冒著被凍傷、摔傷甚至死亡的危險,僅憑滑雪板在冰原上穿越極地?這是很多人對她們的好奇。
“在奧斯陸臨近我的小木屋的森林中穿行,在穿過國土的峽灣中以獨木舟劃行,我感受到了壯麗和一種深層的與天地相貫的靈魂之靜。我不是宗教信仰者,卻感受得到與宗教信仰者所描述的一致的意境:萬物有靈,令人敬畏?!卑⒛嵘瓯磉_了她面對自然山川的感覺。
今年阿尼申組織了800到1000個孩子,她帶著他們重走北極,看氣候變暖影響之下的北極冰川的變化。
現在阿尼申正在等待著她腳趾的傷痛恢復,以繼續極地計劃。
阿尼申新的夢想是,2011年再訪南極,2011年正好是挪威另一位探險家阿蒙森征服南極100周年紀念,阿尼申想要組織一個女性科學家南極考察隊,跟她們一起滑雪,重走阿蒙森走過的路。
然而,戈爾在《難以忽視的真相》呈現的南極冰川的現狀令阿尼申憂慮:
正在融化的冰塊給北極熊等生物帶來了噩耗。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大量北極熊溺死事件,這樣的死亡現象在過去很少見。但現在,這些北極熊發現它們要游很長的距離才能從一塊浮冰到另一塊浮冰上。在某些地方,冰塊的邊緣離岸邊遠達30-40英里。
站在世界的頂端看這大片開闊的海洋,這曾經被冰塊覆蓋的大海意義何在?
答案是:我們應該深切地關注它,因為它將帶來嚴重的全球溫室效應。
(鳴謝:本文寫作得到朱力安的友情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