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伊豆的舞女》:只愿渡口不別離
《伊豆的舞女》選擇了用現在話說叫做小清新的結局: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男女主人公擦出了火花,礙于身份也好,時間也罷,始終不能順利成章地在一起。而離別后,書生依舊念書學習,舞女依舊賠笑賣唱……
《伊豆的舞女》劇照。
徐克的《滿漢全席》中有個鏡頭:袁詠儀穿著和服送別張國榮,這不光出于搞笑,更是對山口百惠塑造的銀幕經典——根據川端康成同名小說改編的《伊豆的舞女》致敬。
印象中《伊豆的舞女》曾入選過高中的語文讀本,若是用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它講訴的其實是一個關于初戀朦朧情愫的故事。但電影大多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為了激發更多普通觀眾的共鳴,它的情節要比原著更精彩,矛盾也更突出。影片雖然不及小說那樣展現了主人公川島的 豐富內心,卻通過描繪現實的殘忍把理想主義的愛情映照得更加美好與虛幻。
現實的殘忍主要還是體現在舞女這一特殊的身份上:進村不能走大路;飽受客人的騷擾;生病了無人問津等等。這種社會底層的人物卻偏偏與身為讀書人的男主人公發生了感情的糾葛,類似這種階級矛盾對立的人物設定早已有多種定式結局?;蛉缍⊥鹋c冒辟疆才子佳人終成眷屬;或如杜十娘痛斥負心漢,怒沉百寶箱;既有老少皆宜的大團圓,也不乏專供家庭主婦的苦情戲??伞兑炼沟奈枧愤x擇了用現在話說叫做小清新的結局: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男女主人公擦出了火花,礙于身份也好,時間也罷,始終不能順利成章地在一起。這對于習慣了快餐式愛情的現代人來說,著實顯得不太感冒??蛇@難道不是愛情誘人之處嗎?它好比伊甸園的蛇,引領著情竇初開的少年男女去采摘禁果。只不過本片中的川島和熏甚至都還沒有擁抱,卻已要分別。
影片的高潮是在渡口的分別。很多影片結尾選擇走向遠方這一場景實際是對“我將去哪兒”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映射,雖然取巧,但能引發思考塑造經典。影視上的離別經典不勝枚舉,《北非諜影》里的 “我們將永遠擁有巴黎”,瑞克走向遠方的濃霧之中;《大話西游》里的“那個人好像一條狗”,悟空走向遠方的沙漠;甚至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走向遠處叢林,未知的遠方容易給人一種未完待續的錯覺。
本片也是一樣,它巧妙地運用了渡口這一意象,這一極具東方韻味的意象仿佛只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這般的詩歌來表達離情別意。幸而真有席慕容這等高人寫出了這樣的傳世杰作,并被譜成曲唱了出來——《渡口》(蔡琴):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華年從此停頓……
個人覺得,《伊豆的舞女》所呈現的恰恰是《渡口》所描繪的意境,難以名狀的初戀情緣在訣別的最后一剎如銀瓶咋破。怎奈汽笛吹響了離別的號角,時間怎能凝滯,離別后,書生依舊得念書學習,舞女依舊得賠笑賣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真正結局是熏在跳舞時被客人調戲,她閉上眼睛嘴角泛著詭異的微笑,不知是對生活的無奈接受還是將客人意淫成川島。這一真正的落幕又將觀眾從對愛情的憧憬拉回到現實中來。
這樣殘酷的結局帶雖不如渡口訣別畫面唯美,但帶來的沖擊感才是最能體現影片人物地位沖突的,這才是生活,這才是伊豆舞女的生活。
但作為觀眾,我還是希望能夠像單曲循環蔡琴的《渡口》一般,川島和熏能夠在伊豆不斷地相遇,別離,相遇,別離……
(【24樓影院】現面向社會長期征稿,關于影視的任何故事,只要是原創,歡迎您來稿分享,圖文不限。來稿連同具體聯系方式請發:wenhua@infzm.com,或聯系新浪微博“@24樓影院”,微信公眾號“24樓影院”。)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