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且吃茶去

如果有人一定要問我什么是茶道,我只能這樣回答他,心中有佛家亦寺,禪心處處沐春風。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時道自通。且吃茶去!

『如果有人一定要問我什么是茶道,我只能這樣回答他,心中有佛家亦寺,禪心處處沐春風。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時道自通。且吃茶去!』

林治 中國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編委會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

“好的茶室,應該像都市沙漠中的綠洲,讓人進門便感受到生命的氣息,一進門就想卸下背上的行囊。”林治就將自己的茶室布置得猶如沙漠綠洲。時值夏季的古城西安,八百里秦川的黃土仿佛都在散發著熱氣,甫走進茶室,一股茶香撲鼻而來。林治坐在茶幾前,桌上的茶壺中,沸騰的開水發出一陣陣輕微的咕噥聲,仿佛情人間低語呢喃。桌上隨意放置的海螺,里面竟伸出了一枝生機勃勃的綠蘿。

茶室入口那尊小巧精美頗具創意的“觀自在菩薩像”,有別于觀音三十六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尊菩薩都是以微笑示人。林治告訴我們,這是他極為喜愛的雕塑,他本是惜緣之人,得到這件藝術品皆是緣分。他說自己和茶也有緣分,多年的茶道生涯讓他恬淡,讓他感悟,其實:生活,就在這里,美,就在這里。

林治出身書香門第,以一紙《與妻書》感慟整個中華大地的作者林覺民是他的叔公,才貌雙全、赫赫有名的才女林徽因是他的姑媽。雖然林治年少時經常見到父親飲茶,但那時他只認為茶是一種飲料,不過書香門第出身的孩子,對君子之飲必然有種天然的親近,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他第一次嘗到了武夷巖茶就徹底愛上了這種飲品。

心境清凈方成道

林治愛茶之深,用情之癡,令人贊嘆。林治自詡“六如茶癡”,六如即六喻,出自《金剛經》,佛教以夢、幻、泡、影、露、電,喻世事之空幻無常。

林治愛茶,皆是機緣使然。1966年他高中畢業,和那個年代的所有年輕人一樣,他要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于是次年被分配到福建插隊,巧合的是福建正是他的祖籍。更巧合的是,林治恰巧被分配到國內最著名的茶都武夷山。那里的農民淳樸而好客,泡好大碗茶招待知青是他們表示歡迎的最好的方式。武夷巖茶素有“巖谷花香”之美譽,第一次品嘗,林治便覺茶味芬芳,余香滿口,從此愛不釋口。

以工代教時,林治因主編《糧油商品知識》《糧油營銷》兩書,被省委組織部破格提拔,開始從政,然而在仕途一片順暢之時,他卻毅然決然克服種種阻力棄官下海。

說來有些俗氣,不理解他的人以為他是為了賺錢,然而林治明白自己,所求無非就是“自由”二字。他說:“當我看到佛教《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后猛然頓悟,身外之物都是過眼煙云,何況我們短暫的人生,白駒過隙如閃電。所以在人生短暫的過程中,應該自己有個抉擇,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從政,我想做文化,也喜歡做文化,所以三次打報告,最終離職。下海之后嘗到甜頭,不是金錢上,而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下海后我取得了心靈上的自由,正所謂: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泡影,惜花惜月惜情惜緣惜人生。”

拋卻仕途,投身商海,換取自由身的同時,也是為了潛心于茶道??砷_始時,卻連一方立足之處都沒有,更何談開辦一個茶室。好在古城文化底蘊厚重,一個全新的文化展館——亮寶樓開業之際,也給了林治一個研習茶道之所,林治的六如軒就建在這里。品茗論道,茶藝表演,林治說以此為基地,他想弘揚中國的茶文化。

禪心處處沐春風

在尋茶問道的過程中,林治說自己的性情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茶道審美的方法論基礎是‘滌除玄鑒,澄懷味象’,意思是說首先要求茶人像徹底地大掃除一樣,排除主觀欲念、成見雜念,留下一個玲瓏空凈的心,其次才是用明鏡一樣的心去發現事物之本真,而不是依靠感官去感受。”

林治回想起自己2001年年中時,為了寫《神州問茶》,從西雙版納乘班車去大理尋茶的經歷。那一路上路況不好,900多公里的路程跑了28個小時。“陳舊的大巴像一只小甲蟲,緩慢爬行。車里坐滿了各色乘客,自然也裝滿了悶熱以及各種怪味。好在我早已習慣了隨遇而安,靜心欣賞車窗外不斷變化的景色。”

透過小小的甲殼蟲,林治也看到作家徐遲初次踏上云南的土地時所看見的,你眼前是一座云的美術展覽館。“當年,我讀徐遲的妙文時,曾認為是詠云的絕唱。而當我躺在顛簸的車上,用‘滌除玄鑒’的審美觀照去體味車窗外云的世界時,卻覺得無論多么偉大的詩人,也無法用筆描述出被內心的靈光照亮的,激蕩著生命活力的世界。”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林治說,總有人會問他什么是茶道,而這個解釋,他很認同。“茶道的本質不過是從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中感悟人生,你只需要保持一顆開放而敏銳的心。比如我,十分幸運,在一次喝茶吃齋中得到凈慧老和尚的開悟。”

那次見面,林治喝到了此前自己從未喝過的茶。因為自己從事茶文化研究,對茶十分好奇的林治端著茶杯品味再三,最終還是忍不住問凈慧老和尚,請問大師我們喝的是什么茶?凈慧老和尚手中也端著一杯茶,笑而不語,才緩緩地回答林治一聲,好茶。“我當時的心如被電擊了一下,但是還是不明白,為什么不告訴我是什么茶。”

事后再次同凈慧老和尚一同吃齋飯,大師說,“林先生,我拜讀過你寫的《中國茶道》。”簡單一句話,讓林治頓悟。原來在這本書中,林治告訴讀者,學習茶文化應當從得味到得韻再到得道。“得道即是要去掉執著心、分別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一切。而我當時還執著于皮相,執著于‘這是什么茶’,說明自己還在緩慢的修行路上尋找著。”

如此此類生活中的細節改變了林治,告別了凈慧老和尚后,林治多了三個優點:其一是吃飯時,只要主人將飯菜端上桌,他就心懷感恩,吃得津津有味;其二是放下了心里的重負,無論遇到什么情況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想入睡時倒頭便睡,安然入眠;其三是,無論在哪里,總能自得其樂。

茶喝透時道自通

林治將茶道修行概括為“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以茶養身”是因為飲茶對養生有益,而“以道養心”則是茶道帶給他內心的給養。除去茶道帶來的心靈上的“無形之美”,林治還將茶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形之美”,大到茶室本色本香的裝潢陳設,小至每一樽品茶器皿的別致獨特,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位茶人對生活的熱愛。林治茶室茶幾的玻璃下,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形態迥異、顏色各異的茶樹樹葉,他說這都是他親自從茶樹上摘下來的,這些樹葉一旦干枯,他就會摘下新葉放置其中。

林治說,喝茶喝到一定程度,便會由量變飛躍到質變,就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樣豁然開朗。茶研究到一種程度,就是將茶道融入生活,自此,不是“學”茶道,而是“修”茶道。

茶人有“三常”:一常—常常覺得今是而昨非,不斷地否定自我。林治坦言:“我以前很排斥表演性茶藝,因為茶需靜品,那種演繹形式太夸張造作,但是后來覺得這是用一種包裝的形式引起社會的注視,也是推廣了茶文化。” 二常—常懷感恩之心,人生降世,就是受到了世界的恩澤,所以茶人常懷感恩之心為人處世,這點林治說他一直在努力,感恩生活,感恩所得。三常—茶人常常在激烈的辯論之中,通過思想的碰撞,來鑒別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看他是否尊重對手,是否以禮相待,茶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認識朋友。所以無論是六如軒,還是他現在的茶室,他說都是他交朋結友之所。林治現在在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一門有關茶文化的課。“之前我給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上過課,效果還行,他們(西安交通大學)也決定拿出兩個學分來開這門課程。”林治介紹。

林治的茶室中掛著四幅字,其中一幅是他自己所寫:心中有佛家亦寺,禪心處處沐春風。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時道自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