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專欄】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陶杰 香港暢銷專欄作家及傳媒工作者,新穗詩社社員,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稱。自述:哪里有自由,哪里有品位,哪里就是我的家。
英文話語權一再發威,由一本 Monocle 雜志來評定全球城市的排名:有的適合生活,有的適合度假,有的只適合賺錢等等。
如此劃分,與男人把女人分等級的一套如出一轍:有的適合結婚,有的適合偷情,有的只需金錢打發了事,哪一個才是宜居的城市?
就像女人選老公,不是過客的中途店,而是付托終老之居。香港,你可靠嗎?
問題是眼見人家的霸權主義,卻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話語權”,自己說了算,一味推銷自己是國際都會,永遠沒有辦法說服那些在香港拼命“銀”的人留下來,他們只會賺夠了錢就搬到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溫哥華。
香港難道不適合居住,除了賺錢,理應沒有生活?香港開端口之初,唯一的考慮就是功能:英國人看中的是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背山環海,天然是一個商業要沖之地,根本沒有考慮過適不適合生活的問題。然而,香港擁有海港,與當時戰火不斷的中國大陸保持安全的距離;氣候溫暖宜人,沒有火山、地震、海嘯,在一個小島上,濃縮了山林、海灘、漁港的風貌,在全世界來講,也難數得出幾個這樣的福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還沒有“香港人”的概念,都是中國北來的移民:才女張愛玲到香港大學插班,影后胡蝶拒絕為日本人拍片,青幫大亨杜月笙在半山與名伶孟小冬結婚,大儒錢穆在九龍創辦新亞書院,娛樂家邵逸夫到香港開辟電影王國,小說家查良鏞調到了《大公報》香港分社連電影《色·戒》里的易先生與王佳芝也在淺水灣約會,香港只是一個暫避風浪的后院,適合小住、偷情、退出江湖,然后從長計議。
五十年代迎來了全球嬰兒潮,再加上大批中國難民涌來,他們建造木屋,傍山而居,香港的人口一下子暴增,小小的后院再也不敷容納,一下子要打通前門后墻,填土擴建,變成一間大屋,一個大城市。那么,需要開始考慮生活的問題了。
一九六二年臺風“溫黛”,摧毀了山邊的木屋,令成千上萬的貧民痛失家園,不久之后,久旱無雨,又陷入每四天供水四小時的制水時期。一九七二年,一場臺風引起山泥崩瀉,九龍秀茂坪和香港半山的旭酥道,無數平民葬身在泥水之下。建立一個大城市,首要解決房屋、食水、電力、交通,但這一切,已經不容花時間去學了,此所以香港不能與倫敦、巴黎、紐約相比,人家是至少兩百年慢工出細活的結果,但香港既沒有時間,也花不起閑情。
后來,面對九七大關,香港人抱著過客心態,紛紛移民海外,在這里長???No, thank you。
最適宜生活的城市?問題本身是一個吊詭:天底下沒有不適合生活的城市,在西伯利亞、撒哈拉沙漠、亞馬遜森林,從來不會有城市出現。人是群居的動物,喜歡涌去同一個地方生活,結果出現人口超過一千萬的超級大城市。
人口太多,似乎不對 Monocle 雜志一班品味中產的編輯的胃口,雖然他們的總部其實設在倫敦。他們心水的二十五個“最適合生活”的城市,集中在北歐、中歐、澳洲,美國一個也沒有,亞洲只有日本和新加坡上榜,他們看重的是環保、潔凈、環境優美、建筑漂亮、文藝蓬勃,全都是中產階級想要的品質。也就是說,世上的城市,因人口“成份”有別而不同:有的適合中產階級生活,有的適合勞工打拼,有的適合富豪嘆世界。
然而,很不公平,只有適合中產階級的城市才有資格上榜,其它兩種被擠到一邊,似乎沒有討論價值,關鍵只是一個詞:“適宜生活”(Liveable)。Life,生活,不是兩餐,必然由中產階級決定:在體面的工作與舒適的住宅之外,衍生出書店、花店、公園、報攤、畫廊、酒吧、餐廳、咖啡店、時裝店、發型屋、電影院、博物館、演奏廳等城市必需品。此所以主宰家私布置的品牌 IKEA,必然出自中產階級壯大的北歐國家瑞典。
一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社會,必然講究品位,品位則需要很多其它條件的維系:良好的教育、合理的制度、公正的司法、人權和生命得到尊重、自由開放、治安太平當人性中的丑惡受到制約,而理想得到滿足。
理想的城市,必然是中產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