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電影分級,不用等政府

今日大多數國家都已有電影分級制度,但這種分級制度基本上與政府無關,而是電影行業自治的一個內容,并由社會各界人士推動、協助和監督。

 *今日大多數國家都已有電影分級制度,但這種分級制度基本上與政府無關,而是電影行業自治的一個內容,并由社會各界人士推動、協助和監督。*

    《色,戒》在內地放映了,很多影迷心有不甘:憑什么我們只能看刪節版,要是中國有電影分級制度就好了。很多藝人、專家也寫文章,呼吁建立影視分級制度。向誰呼吁?自然是向著政府,希望政府建立電影分級制度。
    這樣的呼吁對象,完全把事情弄擰了。
    今日大多數國家都已有電影分級制度,但這種分級制度基本上與政府無關,而是電影行業自治的一個內容,并由社會各界人士推動、協助和監督。
    以美國為例,電影進入美國之后,很自然地引起了宗教組織、家長及部分社會賢達的關注。因為,電影中表現逼真的色情與暴力場景,很容易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當時不少人也很自然地呼吁政府進行管制,很多州,尤其是不少市政當局建立了電影審查制度,由警察當局對電影內容進行事先審查。這種制度引起廣泛的爭議,很多藝人及學者主張,電影審查制度侵犯了憲法所保障的表達自由。市政當局不斷被訴至州與聯邦法院,官方的電影審查制度遭遇一次次危機。
    不過,在這一官方電影審查制度之外,社會各界,尤其是宗教界推動電影業建立起自愿性電影分級制度。電影業界于1922年成立了一個行業自治組織,即后來的美國電影協會(MPAA)。1930年,該機構制定了《電影制作規范》,為有效執行這一規范,電影協會還建立了“電影制作規范執行局”(ProductionCodeAuthority),促使各電影制作公司盡可能使電影合乎社會的道德規范。
    不過,這一要求畢竟是含糊的,總是有電影公司制作出包含明顯色情或暴力的電影,這類電影總是引起社會強烈反對,而強行刪節又涉嫌侵犯藝人的表達自由。于是,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推出了以觀眾年齡為基礎的自愿性電影分級制度。這一制度找到了表達自由與保護未成年人這兩個同樣重要的價值之間的平衡。藝人盡可去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家長則知道如何躲避那些對孩子有害的電影。當然,在市場環境下,大多數媒體都不愿意得罪家長,所以,他們通常拒絕刊登那些被分為X級(即目前的NC-17級)的電影的廣告。錄像帶出現后,一些宗教組織也對這類連鎖店施加壓力,促使其不銷售NC-17級電影。
    然而,這個電影分級工作不是政府官僚機構進行的,美國電影協會是個非政府的行業自治組織,電影公司是否加入這個協會悉聽尊便——當然,出于市場考慮,各大電影公司都加入了這個組織,并自愿將自己制作的電影提交其分級委員會進行分級。同樣是出于市場考慮,各連鎖影院、零售巨頭、影音連鎖店大多數只放映或銷售標有協會分級標志的電影。沒有分級的電影不可能在電影協會下屬的影院放映。因而,電影不被劃入NC-17級,被電影公司視為票房成功的基本前提。
    類似地,英國對電影分級的機構——英國電影分級理事會也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機構,它成立于1912年,由電影業界組建,當時的英國各地方當局也授權警察機構對電影進行審查。這個理事會以其相對獨立、公正的分級贏得了業內、觀眾及市政當局的信任。盡管市政當局仍然保留著審查電影的權力,但1920年代以來,各地市政當局普遍接受理事會的決定。
    可見,那些熱情呼吁政府建立電影分級制度的人士,完全沒有搞懂這個制度的基本性質。他們是要讓政府官員來確定一部電影適合哪些人觀看。但按照法治原則,政府沒有這樣的權力,政府官員也不具備這個能力。由政府對電影分級,既會把政府送進陷阱,也會讓電影更快地退化。
    能夠承擔電影分級任務的主體,只能是社會,也即關心自家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長,關注未成年人成長的教育人士及社會賢達。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電影制作、放映、影音銷售業者施加壓力,取得他們的合作,建立非政府的獨立實體,對電影進行分級,并透過輿論的力量使業內執行分級。惟有這樣的分級制度,可以實現表達自由與保護未成年人的目標之間的平衡。因此,建立分級制度,毋須迷信政府權力,不必向政府呼吁,所需要的只是社會的自覺與必要的行動能力,以及電影行業明智的自治努力。
    (作者為憲政學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