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之辯】“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是賣不賣股份”訪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旌纤兄剖莻€“制”,不能只理解為怎么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3年9月4日,北京公交集團定制的商務班車正式亮相。在北京版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80%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公共服務等領域。
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前提條件應該是它是全民的,國企應該是國有公產而不是國有私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
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能只理解為怎么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混合所有制兩難
南方周末:三中全會提出國資改革要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加強,混合所有制的結果必然是國進民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可能是國退民進、民營資本進入以前不能進入的領域展開平等競爭的契機,還有人認為是利益相關者“化妝逃跑”,廉價接手國資,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鄧峰:究竟是把國有企業繼續做大做強,還是讓民資進入國有壟斷的、擁有特權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如果說做大國有資本是以放棄市場、私營企業和新興的經濟部門為代價,借國有資本的概念完成國進民退,那可以說是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本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但如果讓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我覺得也是不公平的?,F在很多地方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是讓現有有錢人能夠分享壟斷收益。
比如最近新聞爆出的16億元買下中信國安近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