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祖先打了敗仗甲午將士后裔的翻案人生
。由后裔發軔的“方伯謙翻案事件”,整整十年,幾乎把整個中國甲午戰爭學術界卷入其中,一度從學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層面。盡管“翻案”已成為過去,但方家此舉觸怒了另一些甲午戰爭將士的后裔。他們認為,給方伯謙翻案,就等于詆毀他們的祖先。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李曉婷 實習生 喻冬宇 聶玲玲 周鑫
甲午戰敗后,大多數將士受到了來自朝廷的指責和處分,以及國人的怒罵和指控,他們的后裔也未能逃脫這一命運。2014年7月29日,甲午將士后代在甲午戰爭海戰主戰場大東溝海域,舉行了海上公祭活動。圖中人為鄧世昌,他是為數不多受到清廷“表彰”的甲午將士。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玄孫丁小龍、丁小明靠“賣祖先”為生,推銷一本當地作家的書,《甲午海戰》,每賣出去一本,可以提成一元八角。
“廣乙”號魚雷炮艦艦長林國祥的四世孫林其浩跟兒子聊甲午,兒子一撇嘴:有什么好紀念的,一場大敗仗!
丁汝昌玄孫賣書,“丟提督的臉”
“我今天有事,不能接受你們采訪。呃呃……我們不會說話。”面對記者,52歲的農民丁小明神情緊張,黝黑的臉漲得通紅,與他剛才拿著麥克風招徠顧客時的輕松自得,判若兩人。
在山東威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陳列館內,丁小明的安徽口音很突出。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來訪的記者很多,他不得不一次次推拒他們的采訪要求。
他的工作,是推銷一本當地作家的書,《甲午海戰》。桌上擺著一塊塑料牌子:“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玄孫丁小明”。每賣出去一本,他可以提成一元八角。
他的哥哥丁小龍與祖先的距離更近一些,賣書的地方就在丁汝昌當年的辦公室——海軍公所。1895年2月11日,丁汝昌自殺身亡,北洋海軍殘余部隊向日軍投降,日軍占領海軍公所,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全軍覆沒。
“是我一再叮囑他們兄弟倆:少開口說話。他們了解的歷史太少,對祖先也知之甚少。要是說了不得體的話,造成的影響不是一個人的!”65歲的戚俊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是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首任館長,也是默許丁氏兄弟賣書的人。二十年前他去安徽征集文物時,兄弟倆把家傳的紅木八仙桌、幾個百年前的英國瓷盤等物捐給了博物館。讓他們在這里賣書,有點報恩的意思。
2008年,丁小龍、丁小明兄弟來到威海,開始賣書,每人每年可以賺幾萬元。如今丁小龍的兒子、兒媳,都來到威海生活。
博物館多次接到丁汝昌其他后裔打來的電話:“他們不應該在那兒賣書!丟提督的人!”對這種責問,丁氏兄弟的反駁直截了當:“你們現在是國家公務員了,有吃的了。我們吃什么?”
丁氏兄弟的父親,是丁汝昌長孫的二兒子。因為成分問題,1950年代與妻子一起被下放到農村,相繼死于“文革”期間。對自幼貧苦,沒有機會改變命運的兄弟倆來說,賣書遠比種地有吸引力。至于祖先的面子,顧不得。
丁小龍也曾請求戚俊杰,給他的兒女安排個工作。但他們連大專文憑都沒有,沒法安排解說員一類的工作。“打掃衛生?人家會說,提督丁汝昌的后裔在甲午戰爭博物館掃大街。只能賣書了,也是幫助他們。”
在丁汝昌的后裔之中,這種境地還不是最差的。1978年,甲午戰爭研究者戚其章與威海地方志編寫組一行去安徽尋訪丁家后人,他們見到丁汝昌的一支后裔被劃為“破落地主”,丁本人被訛傳為“國民黨海軍司令”。戚其章大怒:“那時候還沒有國民黨呢!他是同日本軍隊作戰,失敗后自殺了。應該說是愛國的。”第二天,當地趕忙宣布,摘了丁氏后裔“破落地主”的帽子。
史志專家劉德煜與丁氏后裔交談,提到丁汝昌與日本侵略軍作戰的往事,他們“個個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像從來沒有這樣榮光過”。天色漸晚,尋訪組準備告辭,后裔們的笑容頓時收斂:“面條已經切好,去割肉的也快回來了……你們是不是看不起我們這種家庭?”
1959年,幾個農民借“大躍進”之機挖開丁汝昌與夫人的合葬墓尋寶,失望而歸。這些人一把火燒掉了兩具尸骨,把棺材做成幾條板凳,隨葬品拿到縣里換了一輛鳳凰自行車。此前一年,合肥李鴻章墓的遭遇幾乎一模一樣。
丁汝昌絕對不會料到,自己身后會跟老上司李鴻章落得“同等待遇”。不過他們生前已經親身領教過來自朝廷的洶洶指責、處分決定。因敗給日本而驚怒交集的國人,把一桶又一桶臟水潑到他們身上。
“李鴻章和丁汝昌的往來電報,我從《李鴻章全集·電稿》一篇篇對照過。李鴻章從來沒有讓他避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許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李鴻章一再命令北洋艦隊“出海巡游”“相機攻敵”,對日本海軍實施“迎擊&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