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應許之地·樂活

馬背上的風姿,遠非馳騁與對抗,更適合抒寫放達的詩意。車手間的對決,決勝之局不在速度,更關乎專注的魅力。好馬如好車,賽場上是出生入死的戰友,生活中則是親密無間的伴侶。本期我們邀請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創始人劉詩來、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公關總監盧敏捷、奧迪新晉簽約賽車手程叢夫,闡釋駕馭理想生活的若干法則。

馬背上的風姿,遠非馳騁與對抗,更適合抒寫放達的詩意。車手間的對決,決勝之局不在速度,更關乎專注的魅力。好馬如好車,賽場上是出生入死的戰友,生活中則是親密無間的伴侶。本期我們邀請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創始人劉詩來、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公關總監盧敏捷、奧迪新晉簽約賽車手程叢夫,闡釋駕馭理想生活的若干法則。

思想領袖

劉詩來 馬背上的思想者

劉詩來: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創始人,景鴻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詩來的本職工作是景鴻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但他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中國唯一一名經國際馬球協會注冊認證的馬球選手,名副其實的“中國馬球第一人”。馬球這項運動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便是王公貴族子弟的游戲,被稱為“王者的運動”。如今,全世界打馬球的人也不過兩三萬,依然屬于“金字塔尖的運動”。

在劉詩來眼里,馬球可以成為一張證明精英圈層風貌的名片。因此,由劉詩來創始推動的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及賽事公司,不僅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更搭建起一座座馬球熱愛者的交流平臺。就像說到事業,那份穩扎穩打“努力躋身行業前幾”的自信一般,他也堅信,未來更多的中國馬球運動員可以通過這份努力通往國際。

專訪和拍攝如約在劉詩來位于京郊溫榆河畔的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進行。為了讓自己達到最佳狀態,劉詩來提前上場打了一會兒馬球。九個足球場大小的馬球場綠草如茵,八個男人,八匹駿馬,追逐著小小的白色球體縱情馳騁,這種騎馬狩獵般的場景帶有某種原始氣息。剛從球場上下來的劉詩來穿著全套馬球裝備,帶著運動后的紅潤面色,事業、家庭、生活無所不談,因為這三者蘊涵的哲理,與馬球運動殊途同歸。

亦師亦友亦啟蒙

說到劉詩來與馬球之間的緣分,就必須提到前約旦駐華大使安馬爾·阿卜杜勒·哈姆德先生,是他引領劉詩來進入馬球的世界,并成為他的啟蒙老師。那是2005年的一天,劉詩來正在馬術俱樂部騎馬,彼時他已經獲得過首屆中國西部牛仔繞桶三人團體賽的季軍。一位外國老先生一直在場邊看著他騎馬,之后老先生主動邀請他去自己的辦公室坐一坐,說想跟他聊聊“Polo”。“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馬球,還以為他說的是Polo衫呢!”劉詩來笑著回憶。這位老先生就是安馬爾,他本人是資深馬球愛好者??吹絼⒃妬眚T馬的感覺,他就認定這個年輕人是塊打馬球的料。

后來,劉詩來就開始跟安馬爾學習打馬球。陽光山谷馬術俱樂部的老板很支持他們,每周三、周六俱樂部不對外營業,封閉場地供他們打球。但是,當時沒有馬球馬,他們只能騎馬術馬練習。這些馬沒有受過馬球訓練,剛開始時,騎手在馬背上的任何動作都會使馬受驚,把人摔下馬。“揮桿摔,閃避也摔,聽到擊球的聲音也摔,那段時間可摔慘了。”劉詩來和伙伴們起初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學習的。一年之后,這些馬已經訓練有素,而劉詩來他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準。想要繼續提高,必須出國訓練、比賽。劉詩來先后去了澳大利亞、阿根廷訓練學習,進步神速。當他回國時,安馬爾已經只能在場邊看他打球了。“老先生非常謙遜,他一輩子都沒說過他是我們的老師,只說是球友。”

令人傷感的是,今年8月安馬爾老先生不幸離世。為了紀念他對中國馬球事業做出的貢獻,10月12日,劉詩來在俱樂部舉辦了“安馬爾杯”比賽。“我希望中國所有的馬球手都記住這個人。因為是他當初帶著四個中國人打馬球,這四個人就像種子一樣,才有了今天的中國馬球。”說這句話時,劉詩來的目光望向遠方,片刻間仿佛陷入深沉的回憶和緬懷。

馬球切忌急功近利

馬球是世界公認最難的運動,因而被稱為“運動之王”。它對選手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選手不僅要駕馭馬匹,做到人馬合一,還要團隊配合;有體力,還要有頭腦,在場上時刻需要迅速做出判斷,與對手斗智斗勇。在劉詩來眼中,打一場馬球比賽,跟領導一次戰役、管理一個企業沒什么不同,都需要勇氣和智慧并用。每次上場前,他會在腦中把整場比賽的情況過一遍,包括對方球員的等級、特點,如何有針對性地排兵布陣,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戰術,如何分配自己和馬的體力,哪一節用哪匹馬等等。但是,在上場開戰的那一秒,要忘掉這一切,只專注于做好每一秒鐘、每一個動作、每一次預判。

“把馬當成孩子,不要把自己想成主人,而是像父母對待孩子那樣耐心地與它溝通。”這是劉詩來與馬溝通的秘訣。他從不會對馬使用暴力,認為那是無能的表現。他贊同一句話,沒有不好的馬,只有不好的調教師。“馬的智商其實相當于三歲小孩,它不聽話,你就好好教它??墒窃捳f回來,我們上馬的時候一定要拿著馬鞭,雖然我不會使用它,但這表明我保留使用暴力的權利,你還是得聽我的話。”

劉詩來認為,人和馬之間是雙向關系,而他從馬身上學到的是溝通交流的方式。“其實馬很聰明,通過你上馬前撫摸、牽韁繩的動作,就知道你行不行。你的一絲猶豫、軟弱,它都能判斷,然后就會欺負你。連不會說話的馬都能很好地溝通了,與人溝通便更不是問題。”過去,劉詩來喜歡一個人悶頭思考,接觸馬球之后,他變得更樂于與人交流和分享。“因為馬球是一項團隊合作的運動,追求的是team win而不是personal win。你必須充分信任隊友,因此打馬球的人都稱得上勇敢且善良。”

馬球也是劉詩來紓解壓力的最佳方式。“我肯定不會得抑郁癥,因為我的壓力都在打馬球的過程中釋放出去了。”打馬球也讓他在工作中的心態有很大改變,“與動物相處讓我變得更有耐心,不生氣、不著急,就像調馬一樣,不能急功近利,要穩扎穩打慢慢磨。”現在,劉詩來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很寬松,“只要保證生活水準不降低就行了,其他慢慢來,慢慢在一個行業里做到前幾名,離六十歲還有二十年呢,不著急。過去總怕慢下來就會失去什么,而真正嘗試慢下來才發現,得到的反而更多。”劉詩來頗有感觸地說。

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精英階層

在當代,馬球已經不是一項貴族運動,但依然具有貴族精神。世界各國的上流精英以馬球為圓心聚集,因而社交也成為馬球很重要的一項功能。劉詩來曾經很不喜歡馬球的社交內容,穿著西裝、打著領結,跟不同的人重復聊一晚上天氣,“無聊極了”。但隨著接觸馬球的時間越長,他對馬球的感悟和理解不斷加深。當他通過馬球結識了各國精英,并成為真正的兄弟、朋友時,才發現原來馬球是一座橋梁,是讓熱愛生活、勇敢、富有擔當的人結交彼此的媒介。通過馬球,劉詩來確實交到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作為中國精英得到了西方上流圈層的認可。

大概是出身于軍人世家的緣故,劉詩來的民族榮譽感極強,每當他作為唯一一個中國球員在國外比賽時,都告訴自己要給中國人“長臉”。他坦言,在馬球這個世界精英匯集的舞臺,中國精英嚴重缺席。“我希望通過馬球這個平臺把中國精英的姿態展現給世界,讓他們看看中國人不都是人傻錢多的‘土豪’。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進來,通過馬球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精英是多么優秀。”唐人馬球俱樂部每年的運營費用大概需要2500萬,且沒有盈利,基本靠劉詩來一個人往里“砸錢”。俱樂部之外,劉詩來還成立了專業的賽事公司,著力打造中國頂級馬球賽事,每年要舉辦包括中國馬球公開賽在內的大大小小多個比賽,切實地推動著馬球運動與馬球文化在中國的發展。

作為分別在馬球和馬術界最著名、水平最高的華人運動員,劉詩來與華天曾有過一次交談。那是在英國,華天的馬房里。當時二十歲出頭的華天已經結束學業,準備用一生來努力成為馬術行業中最優秀的選手。劉詩來對他說:“你有的,是我沒有的,就是時間。但我有的,是你沒有的,就是我這二十年創業所積累的財富。所以,你用時間來換取勝利,我用金錢來換取勝利,但最后的結果是殊途同歸,我們都是為了讓中國人在馬術、馬球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世界的認可。”既為同胞、又追求共同所愿,高手之間的惺惺相惜溢于言表。

未來領袖

程叢夫 賽車是我的戰友

程叢夫:奧迪新晉簽約賽車手,1984年生于北京,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汽車工程專業 。 2001年成為英格蘭福特方程式提姆車隊車手,是中國內地第一個走出國門加盟歐洲方程式車隊的車手,并多次獲得中國方程式冠軍、亞洲雷諾方程式冠軍。

和韓寒、林志穎等有其他身份“光環加身”的賽車手不同,不關注賽車領域的人,也許對程叢夫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告訴你,他早在2003年時曾簽約F1車隊麥克拉倫,可能你會暗自驚嘆。畢業于牛津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的程叢夫,是作為中國賽車手走出國門的第一人,而且,他今年才剛剛二十九歲。在多年的賽事經歷中,他取得的成就,足以讓他和同是八零后的臺球運動員丁俊暉一樣,成為中國賽車領域里的一面旗幟。

攝影棚的地點周圍沒有標志性建筑,程叢夫打了幾個電話才確定了具體位置。在賽道上飛馳、專注地超越對手是他的駕駛習慣,然而,城市里復雜的交通和道路狀況卻讓他“很不適應”。不過,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男孩一下車就爽朗地笑著,充滿陽光。黑黑瘦瘦的形象,尤其是下巴的輪廓,乍一看,倒和美國高爾夫球手艾德瑞克·泰格·伍茲有幾分相像。

和所有這個年紀的同齡人一樣,操著一口流利京片子的程叢夫爽朗而健談。談到賽車文化傳播、國內賽車運動大環境等“宏大”的問題時,他的表情透露著懇切與認真。今年,他正式成為奧迪新晉簽約賽車手,代表奧迪車隊參加了“奧迪R8 LMS杯”與“亞洲GT錦標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程叢夫表示,他非常樂意以專業車手的身份,在線下活動中向更多對賽車文化有興趣的人,身體力行地推廣這項運動。

賽車選擇了我

“那個時候年齡還小,我同時還學著鋼琴、游泳。未成年組的賽車只有卡丁車一個級別,12歲時,我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卡丁車比賽的冠軍。”然而,在沒有賽車文化沉淀的背景下,程叢夫的路,并沒有外人想象的風光與順利,是程叢夫的父親在他12歲開卡丁車那乍現的天賦中,下定決心讓他開始從事這項運動。

程叢夫最感謝的,是父親在這項由興趣變為事業的運動上的付出,“要說我選擇了賽車,不如說賽車選擇了我。在汽車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要從事賽車運動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自費訓練、自費參賽,父親從一開始就在財務方面和陪伴方面給予我最大的支持。”

在程叢夫12歲的時候,曾經出過一次事故受傷,鎖骨骨折。“父親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當時我還小,他說如果你決定做一件事,就要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對它不認真,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到這個事情上。我從此開始把賽車當做一件嚴肅以待的事,后來在不止一種興趣愛好中漸漸清晰自己有天賦,也熱愛賽車,就一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后來,程叢夫輾轉參加各種比賽,接觸國外賽車文化,寒暑假時會去歐洲感受汽車工業,直到17歲去英國留學,一步步向自己的夢想靠近。

不把工作節奏帶入生活

賽車運動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不僅僅是駕馭不同的車型,其實還要駕馭自己。身穿厚重的防護服,腦頂頭盔,在沒有空調的車廂內駕駛著時速150Km以上的汽車??此剖亲诜忾]或者半封閉的空間,完全沒有消耗體能的運動,但速度起來后,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各種壓力在分秒流逝間畢現。

程叢夫愿意把成功歸結于“努力+堅持+樂觀+運氣”,這八個字是他成長歷程的概括。“賽車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的判斷與決定,已經不是技術水平的事兒了,還包括你平時的各種積累,還有就是心理素質。”車場之外,程叢夫更愿意將工作的節奏按下“暫停鍵”。除卻風馳電掣,賽車更多需要的是身體素質的訓練。跑步、游泳、騎自行車,包括鐵人比賽的項目都是程叢夫為工作的“補給”手段。每年,他會在奧地利山區過50天,進行體能儲備,算是一個過渡期,做一些有針對性的運動。而隨著賽車比賽去各地旅行,不同的見聞、不同的城市,倒讓這份生活方式少了速度與激情,平添了幾分浪漫。如此“動與靜”的結合,填補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時光。

當年上海F1國際賽車場建立之初,曾刮起過一股賽車熱潮,但程叢夫認為,賽車運動真正流行起來,在短時間內還有困難。“我們的國情和軟硬件可能還需要些時間去發展。我們沒有自主汽車品牌參與高級別的賽事,畢竟我們的民用車輛普及也就十幾年。”程叢夫給出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賽車運動,就像高爾夫運動一樣,抬手揮桿,可能就能看出是否有天賦和感覺了,反復糾正一個動作達到最好的訓練模式也許并不適用于賽車。像打網球的李娜、打臺球的丁俊暉,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說明很多競技項目是需要更開放和更專業的環境去浸染的。而且這個環境并不是能讓你有多高的技術水平,主要還是在氛圍和心態。”

因此,程叢夫更愿意稱自己為“享受型”選手:“賽車項目是高壓運動,更應該在輕松的狀態下面對。但同時,這項運動是充滿激情的,在巨大的壓力下贏得比賽的征服感才最讓人著迷。”

年輕人應該走出國門

說到國內目前的賽車圈子,程叢夫表示這個領域還是年輕人的天下。對他個人而言:“興趣愛好就是工作,這件事本身是個‘幸福的小煩惱’。我和車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了,生活中車是一個代步工具,賽車時,就是我的戰友。”

小時候,他也曾抱著成為F1賽車手的夢想訓練,但隨著賽車經歷增多,他發現評價一個車手成就的高低不能只看他開過什么車,更多應該看他拿過什么成績,F1并非一個現實的目標:“尤其是近些年,隨著F1席位晉級規則的變化和席位的減少,賽車手在經歷過F3、F3000等幾個級別賽事取得成績后也很難成為F1車手。我一直告訴自己:我的人生需要挑戰和挑戰后的成就,其它的個人無法左右環境。”

程叢夫坦言,如果訓練年輕的車手總靠家里的資助,到后期就會比較困難,需要選擇比較重要的比賽來參加。參賽就有花費,沒有名次就沒有回報,這個現象,即使在他自己身上也曾發生過。中國目前的國情,還是制約了賽車的發展:“大部分還是國外汽車品牌贊助車手,其他贊助商也會因為賽事的關注度而有選擇性的合作。這個價值流目前在中國還沒有進入良性循環,這就造成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沒有那么高,沒有青少年的培養體系,也沒有走出國門的辦法。像我這樣走出國門的還都是個人行為,但畢竟算是一個案例。”

他自己也曾撰文分析構建賽車文化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很系統的問題,歐洲汽車工業經歷了很多個階段,目前在賽車領域已經有很成熟的體系,我們國家目前還在初級階段,體育運動的選拔體制還比較單一化。我覺得,先從賽事引進到國內開始,是一個良方,至少奧迪R8已經開始面向更多受眾來宣傳了。比如在R8比賽中,速度快的賽車手包括我、熊龍、李英健等這些,都是留過洋的車手。有過出國參賽的車手,在這種高水平的單一品牌比賽中還是更容易出好成績。”而因為程叢夫個人的經歷,賽車、學業雙面開花,也從事實上讓身邊的朋友也更加認可與關注賽車。程叢夫相信,隨著時間的沉淀,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和重視這項運動。

談到明年的打算,這位大男孩的眼神變得更加嚴肅與認真:“勒芒24小時我肯定還會跑,也還會繼續出現在國內的奧迪R8的賽場,歐洲那邊還在等Rebellion車隊的通知。”他希望更多年輕人在條件允許下走出國門,和世界接軌:“如果是推廣賽車運動的活動,我當仁不讓,包括給年輕人做一些指導,畢竟我的個例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領袖對話

劉詩來&盧敏捷&程叢夫

為生命注入運動激情

世界的,中國的

記者:賽車無疑是最能將激情注入生活的有效方式,奧迪品牌與賽車的淵源由來已久,為了將這份激情帶給更多中國用戶,奧迪做了很多努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盧敏捷:賽車運動是標準的舶來品,雖然在中國汽車已經開始普及,但“代步工具”的帽子很難在短時間摘除,可是,如果因此禁錮了中國人自古對速度和浪漫的想象力,不就太可惜了嗎?程叢夫曾向我們分享過他的心得,他認為有天分的本土車手一定要走出國門,不止去了解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更應該把這種激情的文化帶回祖國,這恰恰也是奧迪的愿景。我們引進世界頂級賽事,包括世界耐力錦標賽(WEC)、此前還將德國房車大師賽(DTM)帶到中國等,并且在中國開創了全球首個高檔車單品牌賽事“奧迪R8LMS 杯”,同時邀請用戶觀賽勒芒24 小時耐力賽。在我們的推動下,亞洲GT 級別賽事出現了越來越多華人車手,紐伯格林24小時耐力賽對參與奧迪用戶賽車(customer racing)計劃的用戶來說也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挑戰。這次奧迪RS 美國試駕之旅就是如此,我們希望,這些頂級的賽事和豐富的活動能成為中國汽車運動事業和世界接軌的橋梁。

記者:站在賽車手的角度,怎樣理解奧迪作為一個國際汽車品牌,在構建中國賽車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程叢夫:我說過,“賽車是一個商業味道濃郁的經營推廣過程”。作為非奧運項目,賽車手尊重汽車廠商和贊助商的品牌意識必須非常強烈。商業推廣手段先進,才不會誤導車迷對賽車的理解,電視轉播、廣告投放、媒體報道、大眾化關注、贊助商投入、車手資金從而會相繼跟上,從而縮小與歐美的差距。奧迪給了中國賽車手一個機會,一個舞臺。更多人開始關注賽車運動,知道怎樣進入這個圈子。像我參與的奧迪R8 LMS杯,是一個“點”,勢必會帶來一個“面”的影響。構建賽車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淀,奧迪已經開始嘗試去做了。說一件有趣的事,在比賽期間,我作為奧迪簽約車手,親自駕駛著高性能運動車帶領用戶進行賽道試乘體驗。那天,我的“乘客”特興奮,我能真切感受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投入。

記者:全面構建和賽車相關的文化,不僅需要推廣專業競技賽事,也需要讓普通人與車的關系更為親密,RS美國試駕之旅很好地完成了這個目的。

盧敏捷:是的,這次的奧迪RS美國試駕之旅的成員不但領略了美景,還在旅途中聆聽了國外“生活家”們與車為伴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非常值得向中國的精英階層推廣。風景易逝,情誼永存。座駕不僅僅只是一種交通工具,它也可以成為親人、朋友、伴侶,見證與分享人生沿路的冒險和感動,挑戰更快的速度,帶我們抵達更多想去的遠方。自駕也意味著“放下”,放下肉身的桎梏,從而收獲心靈的自由。

“生活家”和品致哲學

記者:“進取”,代表一種正能量的生活方式,除了“進取”之外,奧迪所推崇的“生活家”還應該具備哪些精神特質?

盧敏捷:進取,是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更強大、更豐富。對未知的挑戰、通過不斷學習來充實和提高自己,是奧迪所倡導的多元人生。不過,進取絕不意味著簡單的求勝。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活家,更應該具備“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和“啟迪未來”的生活哲學。在今年9月太美傳媒與我們聯合主辦的“2013太美品致之夜”現場,我曾有幸聆聽到張寶全、劉詩來、夏華等商界精英帶來的生活分享。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時,他們對當下生活、社交、興趣的發掘令人感動。更可貴的是,他們積極地在憑一己之力反哺社會,啟迪未來。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經歷了經濟的騰飛,財富的積累,現在更需要關注精神的愉悅。作為具備強大號召力與凝聚力的品牌,匯集精英力量共同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向公眾倡導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記者: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如何實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劉詩來: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熱愛身邊的人,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帶動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作為企業家,不需要去大而空談的社會責任,只要能把身邊的人帶動好,就成功了。我覺得當下的生活已經很理想了。每天上午工作,下午到馬場打球,不去馬場的話就游泳、陪兒子、騎馬、逗狗,晚上進城社交應酬。我認為我已經非常幸福了,我并不想成為李嘉誠那樣的人。我的理念是盡可能少工作,多享受,而享受就在當下。人的一生,真正留給自己的時間并不多。如果連自己都不愛,怎么去愛別人?

程叢夫:“生活家”對我而言要分解理解。首先,賽車時要充滿激情,在比賽中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瞬息萬變中還能保持清醒和冷靜很不容易。賽車是一種修煉,通過賽車比賽,在生活中,應對萬事萬物會更顯從容。

多元即進取

記者:你說過,追求自我,在于“寧靜致遠”,而競技運動更多是在追求動感和激情,維持激情最主要靠什么?

劉詩來:寧靜致遠,是一種心態。跟動物在一起讓我變得更有耐心,在調教馬的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靠每天一點一點的磨。把二十分鐘的事做成二十天,這個過程讓我的心變得安靜,根基更扎實。馬球其實是一項動靜結合的運動,動,要迅速果斷,慢,要思考判斷。做人也是這樣,靜下來時在思考、等待,一旦機遇到來,就像箭一樣沖出去。我曾說過馬球是一項終身運動。維持激情,首先是體力,所以我一直在堅持體能訓練,讓自己的體能保持在良好狀態。馬球對我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每一年都對馬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有新的收獲,所以它對我來說永遠是有新鮮感的。

記者:一汽-大眾奧迪的用戶囊括了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并且在不斷的全方位改善、提升用戶生活品質,引領行業,如何理解“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進取精神在這個過程中的體現?

程叢夫:進取精神可以化用在開賽車上。每開一個賽道,每開一圈,我都會作總結,和團隊進行溝通與改進。賽車是一項極為復雜的運動,不光由我在賽道上實現賽車的駕駛,還需要更多的后備團隊、機械師等等崗位的支持。各個環節的儲備,是通往勝利之門的鑰匙。

盧敏捷: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理解“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奧迪精神—就像年輕沒有激發的各種潛能一樣,只要找對點挖掘和突破,就能把最大的價值發揮出來。奧迪以客戶體驗為核心搶在用戶需求之前完成汽車科技的研發,比如最能代表進取和激情的賽車,我們用更加專業的賽事運作讓所有從事賽車事業的人們更有信心,本質都基于此。我們也希望向年輕用戶傳達這種理念:不要滿足于現狀,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應該肩負壓力和動力,追求更多元的生活。

品位生活 點燃激情

奧迪之家RS美國試駕之旅

將座駕??吭谔旃庠朴爸?,腳下的淺灘像一面鏡子—這樣接近天堂的處所不是夢中的童話,而是上個月剛結束的為期7天的浙江區“奧迪之家”由兩個家庭、四位成員組成奧迪RS美國試駕之旅中的一環。這次旅途,兩個家庭成為彼此的旅伴。馳騁夢幻般的加州一號公路,流連情趣盎然的北美風情小鎮,徜徉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的MOCA大道,競速久負盛名的鹽灘賽道……六款奧迪高性能運動車和如詩如畫的美景相得益彰。

對待生命,應該永葆好奇和探索。這正是張先生和妻子工作繁忙,但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旅行的原因。他們一同游歷歐洲,感受古老的中歐文化;一起到大堡礁潛水,體驗異域的風土人情。對于熱愛旅行的張先生一家人來說,對加州一號公路可謂向往已久。張先生說:“在一號公路上行駛是一種享受。這里既有地中海式的陽光,又不乏歐洲式的文藝與優雅,更難得的是如此長距離的海岸公路駕駛體驗,這曾是我夢想的旅行經歷。”

運動,是城市生活最好的佐劑。王女士則從事外貿行業多年,在愛人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外貿服裝公司。在事業之外,喜歡冒險的她,最大的樂趣就是體驗滑雪、賽車等運動帶來的極速樂趣。巴納威亞鹽灘賽道—鹽湖城的這片一望無垠的白色荒原是陸上競速者的圣地。從1912年首次充當賽道開始,無數“速度狂人”在這里刷新紀錄。對王女士一家而言,賽道無疑是最完美的競速場地。王女士興奮地說:“太刺激了!平生第一次將車速開到每小時260公里,而且還是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鹽灘賽道上!”

時刻保持激情,大概稱得上是“生活家”吧。在欣賞加州美景之余,兩對夫婦還拜訪了當地的美國家庭。一對年屆七旬、一生追求夢想與激情的老夫婦講述了他們在過去幾十年里自駕游歷美國的經歷。七天的試駕旅程,沐浴全年無休的加州陽光,伴著干凈、純粹的藍天碧海和老夫婦銘記一生的故事,兩個奧迪家庭收獲了屬于各自的完美假期。

這場品位與激情交織的旅程,是一汽-大眾奧迪希望傳遞給讀者的態度:每個人,都可以是關懷他人的思想者、不同行業的領導者,但同時,更應該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創造者。為生命注入運動激情,無論何時何地,專注品位與優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