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房】雜家懂味
仿先賢的做法,袁浩將公司變成了書院,
與眾人一同分享讀書心得,甚至和患自閉癥的小孩談心聊書。
書房,既是他的私人會所,也是他精心經營的『阿竇讀書會』。
仿先賢的做法,袁浩將公司變成了書院,
與眾人一同分享讀書心得,甚至和患自閉癥的小孩談心聊書。
書房,既是他的私人會所,也是他精心經營的『阿竇讀書會』。
長沙人最怕人說“你不懂味”。
但阿竇很懂味—他好彈琴,閑暇時候總愛撥弄撥弄幾曲吉他和古箏;他好新媒體,微博微信,每天定時刷新,靈感來襲,便在微博微信上寫辭賦韻文;他好越野自駕,北上蒙古草原,南下邊陲古鎮。
阿竇還好讀書,包里、車上、案頭、床頭,各類書籍滿滿登登。所讀書類之雜、涉獵之廣也讓人好奇,從季羨林的《天竺心影》到中國象棋的《梅花譜》,相當跳躍。他書不離手,一路從家中的書房,讀到公司里的書房。對阿竇而言,“看的書多了,肚子里有貨,說起話來才能變得有味。”
不刻板的生意人
“阿竇”是袁浩的外號。熟悉他的人,都不管他叫“袁董”,一律叫他“阿竇”。作為湖南黑茶行業里無法繞開的領軍人物,阿竇管理著旗下多個產業—茶廠、茶莊、學校、幼兒園,還有培訓、經紀公司??但他并不是個刻板的生意人。
阿竇的家在湖南長沙河西的一個商業社區里,房子面積近200平米。阿竇家中的書房,雖不太講究設計,也沒做太多刻意布置,但書架卻是古色古香,圖書也整理齊當,歸類分明。
書房中,無論是倚墻而立的巨大棋盤,還是墻角那輛Schwinn自行車,抑或是墻上掛著的木吉他,林林總總,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阿竇的不同面。阿竇喜歡自己親手打理書房,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布置一下書架和書桌,重新歸整自己新買的書籍。每晚入睡前,他都會來到書房,挑一本喜歡的書,在床邊閱讀,伴自己入夢。
阿竇更為頻繁使用的一個書房,在名望茶業的茶莊里。實際上,這個書房是阿竇的私人會所,布置雖然簡單隨意,但點綴其間的琴茶書畫,一樣都不少。書房中最為搶眼的,是阿竇收藏的幾臺古色古韻的古箏,輕手撫之,高山流水之音,湍湍而來。書房中的上端,是一大件長條茶桌,陳列各色精致茶具,各類黑茶,呈茶樹、茶磚、茶雕等形狀羅列于房間四周,顯示出主人的職業所在。凡有同事友人來訪,皆圍坐此處品茗。黑茶一壺,幾泡之后,醇香四溢。濃茶入口,暖胃提神。
書房里有兩個書架,老木老漆,分立于房中兩側,若一個古畫屏風,既開放,亦私人。早些年,阿竇從家里挪來一半藏書,布置于公司的書房。書架上的書不可謂不雜,涵蓋人文、社科、歷史、收藏、政策理論讀物等。書格中的書,有《永玉八記》、《朱基講話實錄》、《民國文人筆下的長沙》、《道德經》等風尚之書,也有《南渡北歸》、《天竺心影》、《茶葉戰爭》、《湖南人怎么了》等史語新說;有《致加西亞的信》、《喬布斯傳》等商業書,也有《元明清詩鑒賞辭典》、《梅花譜》等實用工具書。兩個書架的書,不光阿竇自己在公司每天看,員工、客戶、友人等過來,也可自行取閱。
書房的書桌上,擺滿了出版社送來的幾十本《微創業三十六策》,這是他前幾個月剛出版的新書,等著他簽名。說來也巧,這本書正是在書房品茗時,由阿竇三十六次口述,好友羅懿記錄整理而成的創業指南。阿竇以親身創業的故事和感悟,通過大量貼近實際生活的創業案例和實戰操作原理,在書中講述三十六種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阿竇笑說自己就是一個雜家,“琴棋書畫樣樣都會一些,是與人打交道時,打開話匣子的一道法門。”
閱讀不只是私人生活方式
阿竇經常戴一副圓形的黑框眼鏡,蓄長發,十足的文藝范。一開始,你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商人。阿竇二十多年前大學畢業,之后開過餐館、賣過豬肉、收過廢鐵、倒過醬油、售過樓、設計過掛歷、開發過鎮尺、經營過紅瓷、還倒騰過黑茶。但追溯阿竇這股“微創業”風潮的源頭,居然還是要回到阿竇熱衷的“書”上。“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自主創業賣書賺來的”,阿竇說。
下海后的一段時間里,阿竇一直在尋找機會,希望能為以后的創業找到突破口。喜愛讀書的他,經常去光顧黃泥街書市。后來認識了一位書店老板,便與他合作零售批發教輔用書,從而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從那時起,對于書,阿竇就多了一份獨特的情感。創業忙碌之余,阿竇仍不忘讀書思考。廿年荏苒,當年一腔熱血的阿竇,在書中浸染成了一個舉止彬彬、為人豁達的儒商。
阿竇的創業竅門,是“以小博大,以弱勝強,以簡制勝,以少成多,以奇立身”。他說這些都是自己從書中汲取出的智慧,同時感悟試驗得出的心得。說起創業心經,阿竇很喜歡美國人阿爾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亞的信》,但他并不推崇彼得·德魯克、沃倫·巴菲特、杰克·韋爾奇、史蒂夫·喬布斯等大師們的一套理論,倒是經常從一些中國傳統文學經典中吸取知識。“西方人的商業智慧值得學習,但到了中國就很容易變了味道。中國的商道還是人道,以人為本,從小做起。創業中的人,在不斷摸索中,會建立起自己的商業邏輯。”
為了激勵年輕員工學習交流,阿竇將公司會所的一部分改成講堂,通過舉辦沙龍性質的講壇,邀請作家、媒體人、文藝界人士作為嘉賓來此演講。著名評書曲藝表演大師單田芳、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等都曾親臨講堂,為員工們授業解惑。為了開導自閉癥的小孩史立,阿竇將他接到書房,每天指導其閱讀,閑話生活、讀書心得。幾個月下來,史立不僅克服了自我封閉、不善人言的障礙,還成為了一個小書蟲。2010年,在長沙市舉辦的“讀書達人”比賽中,雖然阿竇并無報名參賽,但卻被評委推薦為民間“讀書達人”,成為特別獎獲得者。
阿竇不僅好書,也好與人分享讀書之樂。仿先賢的做法,阿竇將自己在公司的書房變成了書院。10年前,他在這里發起了讀書會,鼓勵大家多看書,互相分享讀書心得。如今,每隔幾天,阿竇便會與朋友同事們坐在一起,討論、分享各自手上正閱讀的書。
對他而言,讀書不再是一種私人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袁浩 人稱“阿竇”,
湖南名望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
[對話阿竇]
讀書應是件“眾樂樂”的事
記者:經常有很多賓客到訪公司的書房,喝茶的時候,一般都聊些什么呢?
袁浩:我們一般會“談琴說愛”,呵呵。“談琴”指的是,一些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話題,這樣的話,談話會如魚得水,大家交談甚歡。“說愛”指的是,作為朋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知道盯著賺錢賺不到還干著急,而應該是噓寒問暖,全身心地去體貼關愛親朋、客人。
記者:你旗下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公司,工作是否會帶給你焦慮?你如何去舒緩這種壓力?
袁浩:對于穩定了的事業,只要有一個成功的模式,嚴格按照現代化企業的標準去管理就可以了,這一塊是職業經理人的強項。所以目前的業務工作,我都委托給職業經理人了。自己主要做一些微創業研究領域的工作。我會用興趣去舒緩工作的壓力。我的愛好很多。我喜歡下棋,彈吉他,射擊,品茶,旅行等等,這些都是舒緩壓力的很好方式。
記者:你喜歡看哪種類型的書籍?
袁浩: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詩詞歌賦,藝術欣賞、歷史社科等等,我都看。人人都說我是雜家,其實工作的八小時內,我肯定算是專家,歷來講究高效。其余時間,就用來讀書、學習、休閑。我個人經常買書,去湖南圖書城或定王臺書店淘書,一次選購幾本,書必須保證有趣,能讓我思考。
名牌:你平時也會用手機閱讀嗎?
記者:經常用手機讀新聞或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每天會在我的微信上,發布自己的閱讀感想,和朋友分享交流。微博閱讀,也是一種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個人微博每天都在更新,并和《微創業三十六策》的讀者們交流創業的看法。我不認為手機閱讀、電腦閱讀是對傳統閱讀的一種威脅,相反,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補充。無論哪種閱讀方式,只要有益于個人精神生活,都是值得嘗試并堅持下去的。
記者:你讀書有什么習慣嗎?
袁浩:每天至少兩小時的閱讀時間必須保證??磿臅r候,我還喜歡做筆記,甚至去對原文進行刪減,刪去多余的字詞段落。我特別喜歡看《致加西亞的信》,曾經一次采購了50本,不光自己看,還推薦給員工、朋友們看。后來我覺得這本書,有些地方的文字不夠精煉,于是精選出最恰當的幾頁文字,整理出一個小筆記本,印了四百冊,分送給喜歡的朋友。
記者:你喜歡什么樣的文字?
袁浩:我喜歡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自己偶爾會寫點小詩,或者說習慣性地創作一些韻文。韻文的創作不僅增加了美感,更多的作用還是提高了與人溝通的效率,多年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F在我身邊的人幾乎全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品位,還增加了樂趣。
記者:對于當下年輕人的閱讀,你有什么建議?
袁浩:我一直覺得讀書,不光是私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讀書之樂,不僅可以“獨樂樂”,也可以“眾樂樂”。對于讀書方面的建議,我不是讀書大家,只能談一點體會。讀書是一種習慣,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堅持一年,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三五年,能成為某個行業內的專家;堅持八年十年,就能成為一個作家大家。其次,要讓讀書,順其自然地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抱有太多的功利性;順著自己的興趣去閱讀,多讀雜書和無用之書。無用之書,可能是大用,從書中汲取的營養,有可能成為你未來發展的方向。再次,就是有一個閱讀計劃,利用每天的碎片時間和固定時段去閱讀,廁所閱讀、排隊閱讀、睡前閱讀,都可以利用起來。通過這些方式,每天可以累積至少兩個小時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