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年】防空洞
如今的北京不是我記憶的北京,是一個全然陌生的沒有記憶的北京。人,除了生存還有別的,有時還想回頭看看自己,但是再看不到過去,消失得真快,倏忽間就沒了。老北京到哪兒去了?往往甚至就埋在自己的腳下,等于把自己童年青年都埋了。
責任編輯:朱又可
1970年代的北京,還沒有大雜院的概念,至少我是不記得。院子再大也有章法,幾十戶上百戶的人家通常也是院套院,有過道夾道連通,各自也都有院門,或者沒有,也有一個框架,有花草海棠掩映,也不亂。幾十戶上百戶的院子還是少數,通常是三五戶或七八戶十來戶一個院子居多。嚴實的院門,或長或短的門洞,迎面或不迎面的影壁,有的院有廊子,有的沒有。有兩頭挑起的屋脊,鴿子落上面像另一種居民,一飛起來又屬于了天上。青灰色屋瓦,一行一行,春夏的青草不必說了,就是冬天的荒草也很美,貓在瓦楞間或銜草,或捯草,或心態很好地看鴿子飛。
通常是青磚鋪地,有簡單的構圖,或幾何,或圓,到了墻根一般由小塊青磚鋪就。由于日久年深,歷經晚清,民國,大塊的方磚常有裂縫、缺角、凹凸,但這是時間所賜,因此依然整飭。那時候各家還沒搭建小廚房,只是在門邊攏一小圈,剛好放下爐火。除去冬天家家做飯燒菜都露在院子里,院子里就有了一種亙古不變的生氣,不似寺廟的或大戶人家的院子空寂,缺少生活畫面感。如果做油畫,爐子、鋁壺、拔火罐、煤球、小孩車、自行車內胎或外胎這些細節是少不了的,是小院畫卷的魂之所系。
直到1969年之前,小院仍無太多變化,頂多門前獅子毀了容,對聯換成語錄,也還不打緊。但是到了1969年情況突然不同,遠在烏蘇里江與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的珍寶島讓國家變得異常脆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