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治理6】 主權在民,治權在賢 儒家對民主的修正及其優越性

如果中國能借著經濟的崛起,展開體制的全面改革,擁抱自由與法治,同時實踐真正的精英與民主的混合政體,中國可能會再次成為世界的(正確的)榜樣。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郭紓妤

(向春/圖)

如果中國能借著經濟的崛起,展開體制的全面改革,擁抱自由與法治,同時實踐真正的精英與民主的混合政體,中國可能會再次成為世界的(正確的)榜樣。

這個系列前面的幾篇文章,多是辯護性的,即中國傳統不是“不好”的(不是“封建專制”的、不是“前現代”的、不是中國人的特殊價值),而是可以接受好的(法治、民主等),至多也只是在觀念層面上對來自所謂現代普適價值做一些修正。但是,中國傳統思想,尤其是儒家,有沒有正面的、建設性的價值呢?

前面一篇文章里已經批評過海外新儒家,老內圣推出新外王的氣壯山河下其實隱藏的是甘做西方政治與器物(德先生與賽先生)啦啦隊的心虛。那么,我所講的政治意義上的儒學,能為世界提供什么樣的普適且優越的政治安排呢?

儒家不接受徹底的民治

前面文章提到過,周秦之變帶來了封建貴族體制的瓦解,也帶來了某種意義上的平等與自由。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孟荀的人皆可以成堯舜禹,先秦儒家擁抱了這種平等,并支持用腳投票這種士、民自由選擇所居住和出仕的國家以及等級流動中表現出來的自由。

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天子得命于天,諸侯得命于天子,大夫得命于諸侯。但這樣的政權合法性體系,也在戰國時期徹底崩潰。在重新回答政權合法性的努力中,孔子,尤其是孟子,提出了政權的合法性最終來自人民的看法,即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說法。

政府所要做的,是為人民提供物質和人倫上的滿足,而后一種(五倫,即五種基本人際關系的正當方式)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因此,就儒家來看,政府不是必要的惡,而是必要的善,是人作為人(而不是禽獸)活著的最終來源。

有人也因此攻擊儒家道德至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是,雖然在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人倫道德在先,但是,在政府施政上,從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