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香港零售:黃金年代正在消逝
新聞網站“主場新聞”7月26日在其兩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宣布“執笠”(倒閉),“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和市場”是創辦人之一蔡東豪結束網站結案陳詞。
“不正?!币苍S言之過重,但這個曾經的自由港、亞洲金融中心正處于97回歸以來最尷尬和矛盾的時刻是無疑的。
針對香港民眾和內地游客的沖突以及可能實行的削減自由行計劃,零售商更堅決的把更多精力投往內地市場,3月份連卡佛的成都店開業讓這個擁有超過160年歷史的香港百貨中國內地服飾精品門店多于香港。
2014年,最能反映香港社會、經濟變遷的《金雞》系列上演到第三部,王菀之飾演的“陀地”隱瞞身份扮丑“北姑”、“古惑仔”陳奕迅為謀生變成大陸客的街頭導游、九七前入獄的黑道大哥“哥頓哥”張家輝出獄后為重整旗鼓連塊“金勞”都當掉……所以香港民間和內地游客的沖突顯得“水到渠成”。
這些必須回到香港的關鍵節點2003年,這一年香港開放內地游客自由行,沒人敢上街的香港一夜之間涌入大量的內地游客,他們趕赴這個最容易來到的“境外”,體驗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一擲千金。
“馬照跑、舞照跳”承諾的表面意思現在看來恐怕有些多余,那些曾經讓錄像廳青年熱血沸騰的夜總會、桑拿、鐘點房在香港已經日漸式微,香港人發現了更賺錢的方法:把這些地方租出去,然后賣東西給內地游客。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13底發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自由行推出后的2004年-2013年10年間,香港零售鋪位租金高漲69.4%,2012年銅鑼灣百貨商場租金更是被房地產咨詢公司高維環球統計為全球最高,打破了紐約第五大道11年在該排行上的壟斷。
諷刺的是上述《報告》背景并非是香港社會表彰經濟發展,相反,有限制“來者即是客”的意思。5月26日,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閉門會議上終于開始討論是否須控制訪港內地旅客人數的問題,次日傳媒發布消息,香港零售股恐慌性集體大跌。加之持續的占中運動,香港零售業,特別是奢侈品行業幾乎遭遇了10年以來最差的半年。
歷史的巧合是有趣的。2003年的SARS雖然沉重打擊香港,但是自由行卻盤活了香港的零售業。2014年香港零售業遭遇轉折,香港幸運地辟謠了一宗同樣殺傷力巨大的傳染病病毒——埃博拉疑似案例,沒有人敢想象如果香港一旦再次發生大規模致命感染病例會帶給零售業怎樣的結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勢必會比黃秋生的電影更加慘烈,因為內地游客正在“拋棄”香港,特別是更有錢的游客。
錢永遠跟著有錢人跑
當安東尼奧尼和伊文思的紀錄片《中國》和《愚公移山》中的人物穿著整齊劃一的灰布制服,吝嗇地使用著小心捏在手里的豬肉券時,香港時裝界的傳奇人物Joyce Ma(馬郭志清)已經將Gianni Versace、Giorgio Armani這些奢侈品帶到香港,供富人們挑選,享受經濟騰飛喜悅的名媛們穿著Valentino的禮服,不時地走進洗手間從Chanel的手包中掏出化妝品補妝。
“信佛只信連卡佛”,自由行之后,“先富起來”的內地游客迫不及待地朝拜知名填詞人、時裝評論人黃偉文口中的那尊佛。中環、銅鑼灣、尖沙咀和旺角,到處是操著普通話的內地人排隊購物,這里不但有最齊全的奢侈品,還有更貼心的價格和環境。
奢侈品牌自然最能嗅到錢的味道,它們大舉入境看重的不僅僅是剛剛興起的內地游客的消費能力,還有他們的宣傳效果,內地游客拎著各色的包裝袋遠比在時尚雜志上投放廣告要有效得多,事實上,直到2005年被譽為時尚圣經的《Vogue》的中國版才正式創刊。
自由行推出當年,該類別游客僅占訪港總人次的7.9%,而《報告》顯示這一數據在2013年達到67.4%,2013年香港總接待游客5430萬人次,其中75.0%來自中國內地,10年間內地游客在香港消費從270億港元增至1700億港元,增幅5.3倍,內地游客消費占香港零售業營業超三分之一。
包括本土企業在內的時尚零售商在香港大興土木,10年間成衣及鞋類商鋪增加41.5%、皮革制造商鋪增加32.9%、珠寶首飾及手表商鋪增加30%,而更大眾的美容及個人護理零售門店數量激增15倍,1997年初僅有10間店鋪的莎莎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2014財年在香港運營有102間商鋪。金融危機雖然對香港同樣具有一定影響,但具體到零售業,完全被中國經濟繼續高增長之下內地游客的消費熱潮所對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和中國內地市場相繼占領了奢侈品行業中價格最高的瑞表行業出口的第一和第三位,僅香港一個市場最高峰的兩年份額就超過20%。
對于自由行開始已經可以頻繁前往香港購物的內地富豪來說,現下一年接待超過4000萬人次內地游客的香港已經不能算是他們的旅游、購物首選了,廣東道前購物長龍的風頭這兩年逐漸被Boxing Day涌入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的黃色面孔所取代,針對金磚國家,特別是中國消費者的跨國消費已經讓旅游零售成為時尚品牌最關注的渠道,比如歐萊雅集團在2013年底就成立了全球旅游零售部門,以歐萊雅集團的奢侈品部門為例,旅游零售銷售就占到該部門銷售額的20%。這樣的情況甚至造成了在巴黎、羅馬等主要歐洲城市針對中國游客的搶劫盜竊行為直線上升,并引起了中國大使館的對巴黎政府打擊犯罪的呼吁,“中國警察巴黎巡邏”的國際笑話正是由此引發。
1997年初僅有10間店鋪的莎莎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2014財年在香港有102間商鋪運營。圖為位于香港銅鑼灣的莎莎亞太區首間生活概念店——Sa Sa Supreme,匯聚美容,造型及餐飲服務
盡管赴港的內地游客人次仍在上升,但是抽離出來的有錢人讓內地游客的整體消費能力驟降。2014年上半年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量下跌1.1%,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繼續跌幅高達16.7%,4月份跌幅更是創紀錄地達39.9%,化妝品和藥品類別雖然有所上漲,但增幅也跌破兩位數,莎莎和卓悅都表示客單價由于內地富人游客減少明顯下跌。以莎莎為例,2014財年其港澳店中國內地訪港旅客交易宗數雖然上升26.9%,但每宗交易平均銷售金額下跌2.8%,2015財年一季度港澳店客單價更是下跌3.4%。
2014年上半年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量下跌1.1%,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跌幅高達16.7%,4月份跌幅更是創紀錄的達39.9%。零售商由此更專注于內地市場。圖為黃金珠寶商六福在內地新開的店鋪。
窮人鬧,富人笑
正是由于內地富豪游客的出走,二三線甚至更低級別內地城市游客涌入香港激化了陸港兩地底層民眾的矛盾,2012年初的內地游客香港地鐵吃泡面和今年發生的男童當街便溺引發的沖突和互聯網罵戰都是很好的例子。
香港最早的街頭沖突互聯網引爆案例當屬巴士阿叔事件,令“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和“未解決”成為網絡熱詞,但彼時雙方均為香港人。如《報告》數據,在香港租金大漲的10年間,多數小本經營的香港私人店鋪無以為繼,生活陷入艱難的同時,一般糧油食品和家庭用品商鋪29.5%的跌幅連生活的便利亦一同失去,非但未能享受內地游客帶來的紅利,生存環境卻愈發艱難不便,因此怒火往往易撒向街頭的游客。
與底層民眾不同的是,香港的零售商多對內地游客愈發的笑臉相迎,甚至特殊服務,被列為“風波”編入維基詞條的“D&G禁止香港人攝影”事件便是由意大利品牌Dolce & Gabbana廣東道分店商場保安只允許內地游客拍照而不允許香港人拍照引起,最終導致香港民眾在該分店外集會、攝影、示威。
針對香港民眾和內地游客的沖突以及可能實行的削減自由行計劃,邱淑貞老公、香港服飾品牌連鎖經營零售商I.T老板沈嘉偉5月份發布年報時便呼吁港人不要反對自由行;而楊紫瓊前夫、迪生創建老板潘迪生也反對削減自由行。香港民眾自然嘲諷這些富豪“出入豪車,起居洋房”,根本無法體會民間疾苦。
諸多矛盾讓零售商更堅決地把更多精力投往內地市場,黃金珠寶商周大福2014財年中國內地市場的收入已經高于港澳市場,占比54.5%;I.T的比例也達到32%,I.T及其代理的品牌更是幾乎占領了北京三里屯太古力北區的半壁江山;六福約22%;3月份連卡佛的成都店開業讓這個擁有超過160年歷史的香港百貨中國內地服飾精品門店多于香港。至于國際品牌則是將以往只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活動、派對和展覽悉數搬至北京、上海及成都等中國內地重點城市。
如果說自由行、金融危機讓香港零售業完成了二級跳,那么2014年自由行削減計劃的討論以及占中等事件則可能成為香港零售業的三岔口。雖然香港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6月初通過經濟預測模型預測稱,即使一刀切的削減20%內地游客對香港經濟影響不大,但同時指出唯中高檔零售商例外,將會有所打擊。同樣以瑞表為例,出口香港市場銷售從5月份開始下跌,6月份跌幅從0.8%加劇至2.2%。雖然今年前4個月瑞表出口香港連續上漲,但這是在2013年暴跌基礎上才有的成績。
自由行也許通過模型可以預測,零售商亦可調整策略應對,但是占中影響的不確定性恐怕更難預計,至少目前為止反應不一。周大福表示很難預計,而LVMH在7月底中期業績分析會議則表示香港最近的政治紛爭令集團整體業務顯著受損,其中對DFS 環球免稅店的打擊最為嚴重,集團首席財務官Jean-Jacques Guiony亦一改往日對于分析師“何時恢復”以“明年上半年”或“下半年”的例牌式回答,首次坦承相對。7月份世邦魏理仕、第一太平戴維斯、高力國際以及萊坊等多個商業地產服務機構都對香港零售地產市場持悲觀態度,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香港零售市場黃金年代正在消逝,《金雞SSS》主題曲“美麗新香港”應該適時響起,“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