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被重塑的經典
葡萄酒的身世浮沉 ,有時就如同人的際遇一樣,全看命運如何安排。同樣的葡萄園,同樣的葡萄品種,近乎相同的釀造工藝,在不同釀造者手中,風味表現會有天地之別。
葡萄園間的美景
葡萄酒的身世浮沉 ,有時就如同人的際遇一樣,全看命運如何安排。同樣的葡萄園,同樣的葡萄品種,近乎相同的釀造工藝,在不同釀造者手中,風味表現會有天地之別。飲酒者總喜歡用“天地人”來形容難得一見的美妙酒款,殊不知,這三個字本身即代表了一種機緣,可遇而不可求。
借著這篇文章,我打算以兩個酒莊的收購案為例,談談葡萄酒所面臨的重塑與新生。如果我們把一間酒廠或一座葡萄園也視為有生命個體的話,那么眼下,由于正確的“人”的出現,它們的命運轉折點已然到來。
位于波爾多右岸圣愛米利永的一級特等酒莊Chateau Canon,顯然是個過氣名門,其歷史上溯至1752年,經歷過三度易手。第一任主人是效力于法王路易十五的私掠船員Jacques Kanon,持有酒莊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之后的東家,Fournier家族則在1919年遷入,并最終于1996年將物業出售給香奈兒品牌所有者Wertheimers;至此,Wertheimers非常聰明的召來了Chateau Latour的釀酒師John Kolasa,啟動了一系列復興大計。
John Kolasa曾親口向我描述,他作為釀酒總管初次打量起酒莊時的情況,簡言之就是一場噩夢。從一貫秉持的釀酒哲學出發,他制定了一個為期二十年的計劃,從1997年春天開始,預計持續至2017年結束,重頭戲包括葡萄園的再種植、針對酒莊的修復工作等等。另外,還有一件刻不容緩的任務,那就是對酒莊的石灰巖地基進行加固:由于圣愛米利永歷史上出現過大規模的石材開采運動,這里的地面以下已經遍布空洞、岌岌可危。決意力挽狂瀾的釀酒師,于是索性焚毀了酒窖內的多數木制結構,改用石材及鋼材修復地基、重新裝潢酒莊;在釀酒這方面,則做了低產的準備,因為太過年輕的果實對于提升葡萄酒品質毫無幫助。
幸運的是,隨著復興大計的推進,階段性的成果業也漸漸浮出水面——酒莊新釀的年份酒在倫敦舉行的葡萄酒大師盲品會上,擊敗了其他來自圣愛米利永地區的葡萄酒,拔得頭籌。
另外一個例子,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管理下的Chateau D'Aussieres,這是一處位于朗格多克小產區科比埃的古堡,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時由教會管轄長達八個世紀,后由Mont Laures 修道院買下。Chateau D'Aussieres在歷史上經歷了輝煌至極與衰敗沒落,幸運的是,1999年被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收購后,這座酒莊又重新出現在葡萄酒愛好者的視野中。
我曾在五年前拜訪過這座城堡酒莊,此時看到的已經是全面修繕、翻新后的完美形態了。尤其在傍晚的魔術時刻,眼前的一切景致都籠罩著修道院般的神圣美,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
據釀酒總管Eric Kohler稱,重建過程中計有158公頃的葡萄園進行了再種植,主打西拉、歌海娜、慕爾懷德、佳麗釀等特色葡萄品種,沿用科比埃地區傳統的綁縛法進行栽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針對酒莊及所在村莊的其他建筑進行翻新、擴建,并在中世紀的酒窖內搭建了一座簇新的現代化酒窖。一切的努力,說到底都是為了讓葡萄酒本身恢復往昔的優雅,重返巔峰時代。而Blason d'Aussieres現在已經有資格跟經典波爾多、勃艮第一較高低了。
身為酒迷,我得承認,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親歷這種發生在好酒身上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