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話之五】新政綱領:“江鄂會奏變法”第二折
劉坤一、張之洞試圖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整頓吏治,整理財政,建立清廉高效的政府來領導新政;一方面采用外國在教育、軍事、法律、技術等領域的成法,加速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以使國家早日走出困境,安定富強。
責任編輯:劉小磊
清朝地方衙門審案場景,上??h城,1870年。
劉坤一、張之洞試圖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整頓吏治,整理財政,建立清廉高效的政府來領導新政;一方面采用外國在教育、軍事、法律、技術等領域的成法,加速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以使國家早日走出困境,安定富強。
太平天國之后,清政府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恢復,到甲午戰前,財政基本達到了收支平衡。甲午戰敗和隨之而來的巨額賠款,政府每年赤字高達一千三百萬兩,庚子事變,又賠銀四億五千萬兩,財政狀況更加惡化。而督撫為了穩定地方秩序,促進經濟發展,不得不另辟財源,羅掘各項灰色收入以平衡地方財政,致使官吏差役貪污腐敗愈益嚴重,內則民怨沸騰,外則瓜分日亟,政府陷入空前的困境。劉坤一、張之洞試圖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整頓吏治,整理財政,建立清廉高效的政府來領導新政;一方面采用外國在教育、軍事、法律、技術等領域的成法,加速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以使國家早日走出困境,安定富強。“江鄂會奏變法三折”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擬訂的。
病癥與藥方
《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四日上奏,此為江鄂會奏變法的第二折。
“竊惟治國如治疾,然陰陽之能為患者,內有所不足也。七情不節,然后六氣感之,此因內政不修而致外患之說也。”這段話有一定道理,但細究則不然,假使道咸以來,內政修明,外患果可免乎?否也。當局者迷,劉、張看不透中西沖突乃是全球化大趨勢下兩種文明碰撞的結果,內政修與不修,到了19世紀,歐洲人都會來。“蓋立國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力求富強;國不治則富強者亦必轉為貧弱。整頓中法者,所以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為富強之謀也。”
劉、張把“立國三要”中的“治”、“富”、“強國”割裂開來,“治”即是修內政,只能用儒家思想和傳統治術來“整頓中法”,不能實行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法只是富強之術,采用西法只是為了富民強國,這就把西法排斥在“治”的范疇之外,只取其技術性的措施。這是張氏“中體西用”思想在變法問題上的具體應用。
“整頓中法折”,按其意圖,要達到“或養民力,或澄官方,或作士氣”的目的,其欲整頓的事項也是從這三個方面規劃的:第一條“崇節儉”,第二條“破常格”,第十二條“簡文法”,旨在約束宮廷和職官的奢靡之風,革新陋規舊制,以鼓士氣;第三至八條“停捐納”、“課官重祿”、“去書吏”、“去差役”、“恤刑獄”、“改選法”,是為反腐倡廉,整頓吏治,廉潔政府,以消民怨;第九至第十一條“籌八旗生計”、“裁屯衛”、“裁綠營”,是為整理財政,平衡收支,以養民力。“以上十二條,皆中國積弱不振之故,而尤為外國指摘詬病之端”,這些內容恰好表現了“國病”的各種癥狀,十二條措施就是根治的良方。
宮廷職官,虛糜華奢
“今京畿凋殘,秦晉饑饉,賠款浩大,民生困窮,以后更不知如何景象,此時若欲挽回天意,激勵人心,非貶損寅畏力行節儉不可。”此言顯然意有所指。甲午年,就在中日戰爭已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