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樣板,今朝墊底黑龍江,一座資源大省的艱難救贖

中國重化工業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龍江,但隨著重化工業進入尾聲、產能過剩凸顯,黑龍江經濟率先撞墻。自救之外,黑龍江的出路,最終指向了財稅改革。資源稅率長期偏低,資源型央企利潤多數流向中央,是這一資源大省敢于大呼“不公平”的底氣。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大慶油田電力集團油田熱電廠。2014年,大慶油田出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增加值負增長,也給了黑龍江經濟致命一擊。 (CFP/圖)

中國版圖最北的黑土地上,計劃經濟最早于此發芽,又相對較晚轉向市場經濟,舊胎記深重難除。

中國重化工業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龍江,近十年又讓內蒙古、陜西等能源產地迅速崛起;但隨著重化工業進入尾聲、產能過剩凸顯,黑龍江經濟率先撞墻。

能否上收社保教育等事權,給黑龍江等地方減輕負擔?能否下放財權,提高資源稅等地方稅種的比重?自救之外,黑龍江的出路,最終又指向了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幾項經濟改革之一——財稅改革。

就在人們快要忘掉這塊位于中國東北角的黑土地時,2014年上半年,黑龍江重新回到聚光燈下。時移勢易,這一次,是因為它成為全國GDP增速最慢的省份,不到5%。

時間倒轉六十年,借著資源稟賦和“殖民政府”遺留的工業基礎,黑龍江曾經作為新中國經濟復蘇的“供給地”而大放異彩,誕生了大慶油田、北大倉這樣的全國樣板。GDP總量和增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最初的二十余年,始終位列前茅。

黑龍江經濟,到底怎么了?

“歷史憎惡跳躍,大的變化和經濟革命都不是突然來臨的,它們必定是經過了周全的和長期的準備。”美國經濟史學家蘭德斯在《國富國窮》中的論斷,映照著黑龍江的歷史與現實。

中國重化工業的一路高歌,最先成就了黑龍江,近十年又讓內蒙古、陜西等能源產地迅速崛起;但隨著重化工業進入尾聲、產能過剩凸顯,黑龍江經濟率先撞墻。

政府開始行動。2012年推出促進工業經濟增長17條,2014年6月再次出臺穩增長的65條措施,計劃投資3000億元。

但這很可能是一場難言樂觀的自我救贖。在一位不愿具名的省政府官員看來,一方面,黑龍江沒能在春風得意之時安排好未來的產業轉型;與此同時,大慶油田等重要央企的利潤沒有更多地留存在地方,也加劇了這座資源型大省的衰竭,“這就好比一頭奶牛,擠干了奶,卻讓她自謀生路。”

中國版圖最北的黑土地上,計劃經濟最早在這里生根發芽,又相對較晚轉向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的舊胎記深重難除。同樣作為老工業區,德國魯爾歷時三十年,引入市場經濟并成功轉型;而在黑龍江,多元、競爭、活躍、法治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仍在緩慢前行。

率先撞墻

在過去的十年間,能源工業占到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一半以上,增速均超過6.3%。但在2013年,這一數字降到0.1%。

2014年6月30日,被拖欠工資半年多的三十多名工人站在火車道口,集體討薪。這一幕發生在伊春市,涉事企業是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西林鋼鐵,經濟總量在伊春市所占的比重接近40%,對當地的稅收貢獻超過60%。

2012年,西林鋼鐵虧損超過14億,平均每賣一噸鋼材虧損200元。到了2014年春節,建好不到半年的高爐被迫壓縮產能,即便如此,每個月還要虧損近1億元。最近,西林鋼鐵阿城分公司全面停產。

銀行看到了西鋼的風險,紛紛收回貸款。西林鋼鐵的一名高管透露,上半年,13家債權銀行收走了22億貸款。

能源產業的觸礁,更讓這座資源型大省時日漸艱。黑龍江的資源型產業比重相當大,13個地級市中,7個是資源型城市:油城大慶,林城伊春和大興安嶺,煤城雙鴨山、雞西、鶴崗、七臺河,產業結構高度同質化和單一。

2013年,黑龍江最大的煤礦企業龍煤集團整體虧損23.4億元。昔日輝煌的大慶油田也早已步入老油田之列,每采出100噸油液,只能產出6噸原油。產量從過去年產5000萬噸原油,下降到4000萬噸,預計未來的產量還會更少,到2020年可能剛剛過千萬噸。

“沒有油了,大慶怎么辦?”比這更棘手的問題應該是,“沒有油了,黑龍江怎么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