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威尼斯電影節】“有時候我們太怕不得獎” 威尼斯電影節的中國人、中國片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同時,來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中國電影少了。電影節主席巴貝拉認為,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去拍適合本土觀眾口味的電影,放棄了國際市場。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何艾琳
《天浴》之后,陳沖就沒有再當導演。也有過想拍的東西,但給人看了之后,對方的回答都是:太高端、不商業。陳沖也為柏林電影節、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擔任過評委。在她看來,能夠讓全球觀眾接受的“全球故事”,都勝在“對人心、對某一種人性的挖掘”。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同時,來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中國電影少了。電影節主席巴貝拉認為,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去拍適合本土觀眾口味的電影,放棄了國際市場。
“威尼斯電影節是中國電影的老朋友。”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阿爾貝托·巴貝拉笑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但“老朋友”遇到了新問題。“在中國尋找一部符合國際市場口味的電影,現在變得很難,越來越多中國的電影人放棄了國際市場,只拍攝適合本土觀眾口味的影片。”這是巴貝拉的觀察。
2013年,巴貝拉到中國選片,幾乎找不到一部合乎金獅獎參賽水準的影片,最后只有文晏的導演處女作《水印街》入圍了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
2012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年收入達170.7億,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中國年度票房收入更達到217億元。而為這個票房作出貢獻的中國電影,在業內人士看來,幾乎都是“走不出去”的本土商業片。
王小帥新片《闖入者》是金獅獎競賽單元惟一的華語片,雖無斬獲,仍被《綜藝》、《好萊塢報道》等媒體評論為“夠水準”?!毒C藝》雜志評論,《闖入者》以及展映片《親愛的》、《黃金時代》,只是中國電影的“偶然”:“中國國內討巧的商業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已經威脅到符合國際市場口味的藝術電影的產量。”
“大家都在說中國電影市場如何好,但我們看到,只有一部中國電影出現在主競賽單元。中國電影究竟為世界電影貢獻了什么?”電影節開幕式上,一位意大利女記者的提問咄咄逼人。她點名讓許鞍華回答。許鞍華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主席,另兩位華人女性,演員陳沖與導演、制片人文晏,則分別擔任金獅獎評委和“未來之獅”最佳處女作獎單元的評委。她們成了電影節上矚目的“中國”形象。
許鞍華停頓了兩秒,說:“我們現在拍電影的確有很多錢,但是錢不能說明一切。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間,我們也在盡力。”
歷史并沒有簡簡單單地過去
《闖入者》的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北京。LV、愛馬仕、蘋果電腦……這些名牌形象不斷在電影中出現,反映中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