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虛而不實的宰相之學

“君子不器”的古訓,就是提倡一種虛而不實、因而不為的傾向。但這首先是建筑在分工之上,主管者下面還有相當數量“實”而“為”的專門人才;其次這也不是消極的,理想的無為,是調動為者的積極性,以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陳琪

過去從君主到宰相再到主管一方的牧令,都重在能用人治事,而無需自為專家。

前曾說及,明清科舉考試越來越傾向于培養和選拔通儒。到晚清探索改科考的初期,也還延續著類似的思路。桐城文名家吳汝綸注意到,張之洞等所議改科舉,“欲取通材,亦如學堂議章合治學、治事為一條之意”。而他們的奏折也承認,“名臣之學識、閱歷,率皆自通籍任事以后,始能大進”。換言之,治事與閱歷直接相關,是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訓的。“則當考試之初,亦不過求全才矣”。

其實科舉考試并非求“全才”,從既存讀書方式看,也不太可能求全才。其真正尋求的,不啻馭才之才,即可以統整、借用眾才之才。另一位桐城文名家馬其昶曾對宣統皇帝說,“帝王之學與臣下異:精于兵、農、測算、文學、政法者,為人臣者也;帝王者,用人者也。天下之挾其兵、農、測算、文學、政法以求用者,君子出其中,小人亦出其中”,人君的責任,在于能使君子進而小人退。

這是有長久淵源的思想?!秴?/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