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的9·11,日本媒體的9·11
《朝日新聞》的淪陷根本上講來自安倍本人及其支持者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來自該報的日本同行,這些同行與該報政見相左,又要搶人家的讀者市場,于是就利用別人的困境踩上一腳。這一切導致日本媒體自由主義傳統的淪喪,并造成了日本輿論環境的惡化。
責任編輯:曹辛 助理編輯 劉雨樺
當地時間2014年9月11日,朝日新聞社社長木村伊量(中)和編輯負責人杉浦信之(右)在記者會上就刊登錯誤的福島核事故相關報道鞠躬道歉。
《朝日新聞》的淪陷根本上講來自安倍本人及其支持者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來自該報的日本同行,這些同行與該報政見相左,又要搶人家的讀者市場,于是就利用別人的困境踩上一腳。這一切導致日本媒體自由主義傳統的淪喪,并造成了日本輿論環境的惡化。
“本周我們會有機會和中國外交部溝通,我們要強調說明,《朝日新聞》對慰安婦問題的立場沒有改變。”一位《朝日新聞》人士9月16日這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筆者9日到日本后,先去買了能買的報紙雜志。見《新潮周刊》、《文春周刊》等日本銷量最大的周刊雜志,和《讀賣新聞》《產經新聞》等保守報紙正掀起狂瀾,批評《朝日新聞》在三十年前的從軍慰安婦問題的報道,還批評該報核電問題的報道,特別是批評2014年該報的獨家新聞“東電核電廠員工違反命令,向后撤退”的報道“造假”。
盡管來日本前,在中國國內看到了一些報道,但沒有想到現在日本各家媒體對《朝日新聞》的批評,簡直讓人覺得像是回到了二戰前,媒體變得只有一個聲音,每家都是那么“同仇敵愾”。安倍9月14日在NHK說:任何與政府公開言論有所不同的聲音,都有可能“給日本外交帶來巨大困難”。
朝日自爆:兩個“吉田”
《朝日新聞》關于慰安婦和福島核電事故的報道有不真實和表述不夠準確的問題,這反映了媒體報道必須求真、求實的理念在日本已經深入人心。
引爆自己身上背著的炸彈,在日本稱“自爆”。
讓《朝日新聞》自爆的炸彈有兩個:一個是自稱作家的吉田清治(1913-2000年)在1983年出版的《我的戰爭犯罪》。吉田清治在書中談的他曾自己親自去朝鮮半島強征當地女子去當從軍慰安婦一事,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是吉田杜撰出來的故事。日本史學家、記者等在讀了他寫作的《我的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