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不再“打點滴” 訪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中國經濟正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新常態的“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的增長。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4年9月10日,安徽省淮北市,秋艷服裝廠的女職工在生產車間內加工出口到歐盟地區的服裝產品。
編者按:2014年9月13日,周六,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宏觀經濟數據,重要的工業增加值跌至近6年以來的最低點,發電量、信貸等其它指標也都在走低。
悲觀情緒開始彌漫,股市在9月16日走出了上證綜合指數半年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不過,9月10日-12日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總理李克強反駁了近期數據異動造成的經濟失速擔憂,重申只要就業不出問題,經濟就處于合理區間。
“經濟增長目標是7.5%左右,所謂左右就是說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這句表態,顯示了中央政府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換句話說,今年的后四個月,更可期待的是強改革,而不是微刺激。
不過,9月16日大跌當晚,多位市場人士證實央行對五大行實施了5000億元SLF操作(常備信貸便利)。這被理解為,央行在不降準不降息的前提下,變相做點事來托底。
當下,中國宏觀經濟再次走到了一個關鍵十字路口。如何解讀近期變差的宏觀經濟數據?改革和刺激的矛盾能否調和?從舊常態向新常態轉型過渡之間,7.5%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完成,將來是否需要調整?
帶著以上疑問,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同時摘編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最新報告——兩個月前他還十分樂觀,現在卻轉向謹慎。
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明年7%,沒什么問題,但今年的7.5%是“打著點滴的”,否則經濟一定會下行。
中國經濟正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新常態的“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的增長。
新舊過渡的代價
南方周末:8月份多項宏觀經濟數據不理想,你怎么解讀?
曹遠征:中國經濟的短期動力機制正在轉換,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市場需求引導的經濟,這導致了目前短期宏觀經濟的表現。
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經濟都是投資驅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