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聽音樂也要有歷史感
就作曲家的相互關系而言,蕭邦和李斯特只差一歲,這很容易想象與理解。李斯特只比瓦格納大兩歲,這就可能讓許多愛樂者錯愕,特別是李斯特還成了瓦格納的岳父。知道作曲家的生卒與創作年代,以及作品問世的時間,才能對音樂世界有較完整的圖像。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陳琪
知道作曲家的生卒與創作年代,以及作品問世的時間,才能對音樂世界有較完整的圖像
時間,并不是永遠重要。
《悲慘世界》第5卷,雨果寫青年馬呂斯被尚萬強從街壘救回,送到他外公家“整整4個月以后”,在9月7日醫生才宣布他脫離險境。但馬呂斯街角終戰,小說中的日期是6月6日,到9月7日其實只過了3個月。
不過這沒什么大不了。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貝祖霍夫家族的薇拉小姐1805年是17歲,到1809年卻變成24歲。她哥哥尼可萊在1805年去當兵,1806年2月回家,小說里卻說自己離家一年半。嗯,我想托爾斯泰和雨果的編輯,甚至作者本人,算術能力大概很不怎么樣。
但無論他們算術能力如何,對小說而言,這其實無關緊要。虛構故事里,時間可以錯,不能錯的是順序。面對現實,時序更是重要。若討論音樂創作,我發現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