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參淡出公眾視野了
一些人感嘆內參日漸式微了。要我說,這也不是壞事,相反卻能折射出高層全力支持輿論監督、保障公眾知情權方面的努力。
責任編輯:史哲 陳愷辰 蔡軍劍
1991年,我寫了一篇新聞調查《個體戶的世界很無奈》投給四川日報,哪知該報發給新華社做內參用了。時任重慶市市長劉志忠批示市工商局調查,人民日報也派記者到我縣調查。還好,縣委書記很開明,并沒給我什么壓力。只是被批評單位放出狠話,不收回觀點不罷休。當然,后來是他們認錯改正了事。
那年頭也真可謂是內參的“黃金時代”,影響力如日中天。如今新興媒體風起云涌,各級黨報也在努力開拓言說空間,原先只能通過內參反映的敏感話題,也多能在黨報露臉了。由此,一些人感嘆內參日漸式微了。要我說,這也不是壞事,相反卻能折射出高層全力支持輿論監督、保障公眾知情權方面的努力。民眾對政府服務的批評,不一定要登在內參上你才重視;如果大伙在微信微博上的吐槽,也總能得到你及時友善的回應。你這么干,人們也自然會稱道你“接受公眾、媒體監督”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