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國十條”周年,最權威專家組預警:京津冀治霾計劃將落空
即使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京津冀依然難以完成“大氣國十條”任務。目前,曾參編“國十條”的權威專家已發出預警。但全國其他地方獨缺這種“沙盤推演”,各地治霾方案幾乎都是倉促而就,“心里沒底”是多地環保官員的共同感受。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孫然 楊國要 李雅娟
北京民眾何時能不在霧霾中看升旗?
即使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京津冀依然難以完成“大氣國十條”任務。目前,曾參編“國十條”的權威專家已發出預警。
這是珍貴的預警信息,但全國其他地方獨缺這種“沙盤推演”。更令人擔憂的是,各地治霾方案幾乎都是倉促而就,“心里沒底”是多地環保官員的共同感受。
2014年初的北京市兩會上,據媒體報道,市長王安順談及霧霾嚴重性:“中央領導說,2017年實現不了空氣治理就‘提頭來見’。”
雖為玩笑話,但最近一份權威報告披露,如措施不加碼,到2017年,京津冀真的無法完成治霾任務。
這是清華大學與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聯合撰寫的報告。報告出爐之際,恰好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國十條”)實施一年時間。
“我們相當于做了沙盤推演,發現目前戰略不行,不能掉以輕心了,要給政府一個警示。”報告作者之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說。
勿論爭議,這無疑是難得的預警信息,但全國很多地區并無類似的“沙盤推演”。更令人擔憂的是,全國及各地陸續出臺的治霾方案幾乎都是倉促而就。南方周末記者在這一年間的相關報道采訪發現,“心里沒底”是多地環保官員的共同感受。
“領導著急了”
為了聊點“空氣”,2014年6月30日,由河北省委書記、省長親自帶隊的政府考察團,在參觀了清華大學互聯網等高精尖實驗室之后,特地去到了環境學院。意想不到的是,一眾官員在那里談了一個多小時,在一些專家看來,現場氣氛甚至有些緊張。
雙方談論的,是一份《基于“大氣十條”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評估》(以下簡稱《評估》)。
這是一份歷時已一年的研究報告。2013年9月,作為全國治霾5年計劃的重磅方案,“大氣國十條”甫一頒布,賀克斌團隊即著手準備“算賬”。
算法是,針對“大氣國十條”和京津冀三地發布的配套計劃,研究者將具體治理措施參數化,構建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污染物削減了多少,再運用空氣質量模型進行定量評估,空氣質量隨之改善了多少。
“大氣國十條”對于京津冀區域的硬性要求是:到2017年,京津冀PM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