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從“大俠”到“大學”香港文化形象的嬗變

香港文化形象從“大俠”轉為“大學”,這實在是個奇跡。從大眾文化到精英文化,從個人才華到教育制度,從“南來文人”到“東歸學者”,從隔岸觀火的欣賞,到身臨其境的參與,大陸民眾及學界的“香港想象”,由此發生了很大變化。

責任編輯:朱又可

什么是香港的“文化形象”——或者說外界對于國際性大都市香港的“想象”與“記憶”?時至今日,依然認定香港是“文化沙漠”的,不是偏見極重,就是徹底無知??上愀鄣奈幕降子泻沃档每湟?,或者說被大陸民眾“長相思”的呢?如果從中國大陸民眾的視角,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香港文化形象的嬗變,大抵一方面是香港人不斷努力、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則是外界對于此“商業城市”的了解逐漸深入。也不妨刪繁就簡,用“大俠”與“大學”這兩個意象來描述:前二十年(1978-1997)是游俠想象,后二十年(1991-2014)是大學故事;至于回歸前后是過渡期,兩邊兼顧。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香港的流行文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大陸。從電影、歌星、鄉音(粵語及港式普通話),到服飾、化妝品、流行音樂,都曾風行一時。其中持續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當屬武俠小說以及與之相關的功夫片。一個高度商業化社會,竟產生大量特立獨行、替天行道的“俠客”,實在是好玩的事兒。你可以說這是“白日做夢”,或者“成年人的童話”,但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確實是非常成功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梁羽生的《龍虎斗京華》《七劍下天山》,以及金庸的《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打頭,港臺掀起一股寫作、閱讀武俠小說的熱潮。而這些“千古文人俠客夢”日后之涌進中國大陸,卻是憑借改革開放的“東風”。作為“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而且在毗鄰港澳的廣州念書,我記得很清楚,我們是將薩特、卡繆與金庸、古龍混合在一起閱讀的。如此滑稽的“混搭”,可見我們的接受視野。

經由十多年的醞釀,逐漸積聚起巨大的能量,武俠小說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m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