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話之六】福澤諭吉的預言

對照兩本《勸學篇》,明顯感到張之洞與福澤諭吉完全不在一個精神層面上。張之洞提倡的“宗經”、固守的“三綱五?!焙徒蚪驑返赖摹爸畜w西用”,正是福澤批判的迂腐謬論;而福澤提倡的“平等”、“民權”、“獨立”、“自由”、“文明”之論,正是張之洞批判的異端邪說。

責任編輯:劉小磊

1853年,馬休·佩里率美國艦隊駛入日本浦賀海面,史稱“黑船來航”。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對照兩本《勸學篇》,明顯感到張之洞與福澤諭吉完全不在一個精神層面上。張之洞提倡的“宗經”、固守的“三綱五常”和津津樂道的“中體西用”,正是福澤批判的迂腐謬論;而福澤提倡的“平等”、“民權”、“獨立”、“自由”、“文明”之論,正是張之洞批判的異端邪說。

19世紀中葉,日、中兩國幾乎有著相同的經歷,都曾在外國炮艦威逼下簽訂過不平等條約,都曾從閉關鎖國被迫向歐美各國開放通商口岸,都曾在面對“攘夷”與“開國”的抉擇時有過激烈的抗拒和論爭,都曾在固守傳統文化與引入西洋文明之間憂慮彷徨。但因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因素,導致兩國自1868年(明治元年)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其結果是,27年后,日本戰勝中國,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而清朝依舊是內政腐敗,戰亂頻繁,民窮財困,瀕臨亡國的邊緣?;厥淄?,國人莫不扼腕長嘆,然時過境遷,任何感慨和怨恨都無意義,惟有找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對于啟迪愚氓,儆省后人,或有些許益處。

鴉片戰爭前后的日本國情

日本是個島國,在航海不發達的古代,海洋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護日本從未遭受鄰國的侵占。

日本國土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只有清朝的3.38%,比兩江、兩湖總督的轄地都要小,但海岸線卻有3.4萬公里,優良的港口比中國多得多,其海運、捕魚業及航海技術遠比中國發達。日本的人口在明治初年增長到3500萬,只有同期中國人口的十二分之一,但在東亞已是人口大國,人口密度之大和耕地之匱乏,使得日本已到了自然條件所能養活人口的最大限度,糧食缺口只能通過海洋捕魚來彌補,而煤、鐵等礦物資源的稀缺,使得日本在19世紀工業化來臨時,較之中國處于更不利的地位。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在近代以前的歷史上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除了接受過中國文化,從未受過其他文化體系的影響。日本雖自唐代起就引進中國文化,但并未全盤中化,在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上,一直保有自己的特色。中國早在秦漢就在郡縣制基礎上建立起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明、清又在元朝行省制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建立起了高度集權的帝制,而同一時期的日本卻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進入了類似中國東周遍地諸侯的封建社會。

整個16世紀,有實力的諸侯都在進行戰爭和兼并,一百年后,日本才又獲得了政治上的統一。勝利者德川家康襲用“將軍”這個舊稱號,把全國劃分為自己的和封臣的領地,“他把全國四分之一農田和全部大城市、海港和礦山劃給自己。在245個到290個封臣(數目因時期不同而異)或稱‘大名’中,最小的只能生產一萬石米。”領地共分為三個等級:有的分給德川家康的兒子和親屬,稱作“親藩大名”;一部分較小的領地封給了早就追隨德川的舊臣,稱作“譜代”,或“世襲大名”;他的主要盟友和戰爭中的有些敵人,稱作“外樣”,或“外部大名”,他們獲準保留西部和北部邊區的較大領地。“將軍”和每個“大名”一樣,自己都擁有一大批直屬的武士家臣。(參見賴肖爾:《日本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pp68-69)

天皇住在京都,表面上受諸侯擁戴,但既無財權、軍權,又無治權,只具有象征意義,德川家族的歷代將軍自17世紀初就是諸侯的最高統治者,將軍通過設在江戶的&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