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私有產權拯救瀕危的白犀牛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止犀牛角貿易,本意是保護犀牛,但卻激勵了對犀牛角的盜獵,可謂事與愿違。既然犀牛角可以像剪掉的羊毛那樣再生,何不開禁呢?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石越婕

對于黑市售價極高的珍稀動物,保育是個老大難問題。環保人士奔走呼告為保育募捐巨資,敦促政府對于捕獵及買賣設立嚴刑峻法,但收效往往不佳。

非洲白犀牛卻是一個例外。在20世紀初,白犀牛因捕獵猖獗而幾近滅絕,僅在南非的一個保育地存活有二十多頭。然而到了2010年,白犀牛的數目已攀升至近2萬頭,是全球犀牛種群中數目最多的一類。與此同時,目前發現的4屬5種的犀牛中,除了白犀牛外,全部因數目稀少而瀕臨滅絕。

到底是什么導致白犀牛的命運與眾不同?是嚴厲的法律,還是熱心人士的巨資投入?說來有趣,最熱心投入白犀牛育種繁殖的,并非三句不離動物保護的環保人士,而是非洲的私人牧場主。而私人牧場主們繁育白犀牛,也并非受了環保思想的感召而行的義舉,而是為了提供白犀牛給狩獵愛好者們獵殺,從而牟利。

南非政府從1968年開始允許有限制的白犀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