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2014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專題(二) 一座城市與屬于它的運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商埠,上海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東方的睿智與西方的紳士風度融匯一處,“海派”的精致與優雅體現在這個都市的每個行業。網球運動注定是屬于上海的一張名片,因為它的禮貌、教養與這座城市的歷史有著天然契合的一面,它的年輕、健康又正是這座城市希望永遠保持的狀態。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商埠,上海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東方的睿智與西方的紳士風度融匯一處,“海派”的精致與優雅體現在這個都市的每個行業。網球運動注定是屬于上海的一張名片,因為它的禮貌、教養與這座城市的歷史有著天然契合的一面,它的年輕、健康又正是這座城市希望永遠保持的狀態。
勞力士代言人特松加在2013上海勞力士大師賽上
淡化的“費德勒效應”:成長的看臺
盡管上海勞力士大師賽連續5年都獲得了“年度最佳ATP1000大師賽”的榮譽,但這只是參賽球員們對于賽會組織者的褒獎。讓久事賽事幾年來一直頭疼的問題還是一個:上座率。
2009年上海勞力士大師賽舉辦之初,球星們的“傷退”,外加之前美網、中網帶走的眼球效應,對首屆上海勞力士大師賽還是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因為從上海市區到旗忠網球中心路途較遠,在前幾個比賽日,球場多數時候的上座率還不到五成,而前來采訪的記者最少時也只有區區十幾位,這與前幾年“八大天王全體唐裝亮相”的上海大師杯時門庭若市的局面有著不小差距。曾經有記者計算過彼時在上海網球迷里還比較有人氣的“澳洲野兔”休伊特比賽時的現場觀眾,“目測不過500人”。
最后統計下來,2009年大師賽的觀眾人數比以往大師杯相比增加了25%,但因為場地增加了幾倍,觀眾被“稀釋”掉了。
隨后幾年,上海勞力士大師賽一直被“費德勒效應”困擾:2010年,“票房保證”費德勒的到來,讓觀眾增長了很多,但人流基本都隨著“費球王”走,即便在兩年后,有費德勒的半決賽,普通坐席票都被賣到了四位數,上座率超過九成,觀眾的自駕車甚至停到了距離賽場3公里以外;沒有費德勒的決賽,“黃牛”手里攥著票子卻無法大賺一筆,上座率降到八成。
“星光黯淡”的2011年,很多時候電視轉播的機位都不敢拍攝空蕩蕩的看臺,著名網球記者張奔斗比賽期間一直在微博上呼吁球迷到現場觀戰。這一年年底,久事國際賽事總經理姜瀾在倫敦大師杯賽時對費德勒說:“我們上海賽的上座率還不太理想,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觀眾。”費德勒則很貼心地送上安慰:“迪拜賽的上座率還不如上海,發展中的網球市場都是這樣的。”
當然,5年來,入場觀眾的數據雖然與ATP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但數字也趨于穩定:即便在“票房危機”的2011年,依然有超過11.3萬人涌入旗忠網球中心,外場觀眾的人數甚至是2010年的兩倍——這開始說明觀眾變得成熟起來。2012年,14.8萬球迷捧場創造了紀錄,2013年,接連過境的臺風和大雨在比賽初期嚴重影響了觀眾入場,但在比賽后期,上座率迅速恢復,甚至費德勒的出局也沒有造成很大影響,最后,入場觀眾定格在13.5萬——這些人,都是不怕惡劣天氣、交通不便的真球迷。
難得的是,自駕車來旗忠網球中心的觀眾越來越多,舉辦方已經不需要再像5年前一樣組織從上海市區來這里的大巴,只需要在5號線顓橋站設置短駁班車,用十幾分鐘就將觀眾接到賽場。
更重要的是,在2013年,“費德勒效應”終于淡化,費德勒本人曾在去年比賽的最后一場發布會上說:“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大師賽有我沒我都會成功地進行下去。”天王的判斷雖然令人會有幾分心酸,但卻是事實。盡管費德勒在單打、雙打比賽中早早止步,大師賽最后三天的門票還是可以全部提前售罄。沒有了費德勒的四分之一決賽,滿滿當當的上座率也見證了上海勞力士大師賽觀眾的成熟。
1997年喜力公開賽在上海舉辦時,上海網球人口不足1萬。久事賽事曾在2006年和2012年進行過兩次上海網球人口的調查,2012年的數據顯示,上海網球人口(擁有球拍、每周打球一次)達到了92萬人,比2006年激增38萬,增加比率達70%,19歲至40歲的核心球迷群體已從當初的80%下降到53%,老年球迷和小球迷群體也在慢慢增長中。與高速增長的網球人口對應的是,2012年上海的網球消費也高達15億元之巨。
盡管網球人口在數字增長上讓人樂觀,但結構依然無法達到老、中、青三代均衡的比例。調查結果同樣顯示:中青年男子是網球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最有觀賽欲望,但一般是晚上和周末有空。上海的網球核心消費人群成分單一,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學習壓力大、工作任務重、競爭壓力大,所以很難在工作日跑到旗忠網球中心來看球。相比日本和韓國,上海打網球和看球的孩子、婦女不夠多,而市場培育超過百年的四大滿貫,擁有從八十多歲老人到十幾歲少年的“階梯形”球迷,白天,不工作的老人來看球,晚上,年輕人涌進了球場。
不過,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并沒有放慢追趕那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大滿貫賽事的腳步,賽事總監呂華勇說:“只有公眾更好地了解這項運動,才會坐滿球場,所幸現在每一年入場人數都在增加,證明我們的道路沒有錯。”
2013年,接連過境的臺風和大雨在比賽初期嚴重影響了觀眾入場,但在比賽后期,上座率迅速恢復,最后,入場觀眾定格在13.5萬——這些人,都是不怕惡劣天氣、交通不便的真球迷。
這是一張名片:網球文化與上海氣質
上海用了16年,完成了商業網球賽事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長的過程:從喜力公開賽到頂級大師賽;從促狹的仙霞網球場到媲美大滿貫的旗忠網球中心。2000年以前,上海的網球場數量不到200塊,如今,上海很多新建的小區、學校,網球場都成為了標配,總數超過了2000塊。如果說喜力公開賽和大師杯賽是上海網球的萌芽和探索階段,那么勞力士大師賽則記錄著上海網球走向成熟。
或許很多人還記得2010年大師賽上的一幕:第二盤比賽中由于現場裁判做出了一次不利于費德勒的判罰,引發了現場個別“奶粉”(費德勒球迷)的不滿。一位激進的球迷甚至大喊“裁判滾出去”,引來其他球迷應和,現場氣氛一度相當尷尬。
這個后來被媒體稱為“花絮”的細節,其實恰恰反映了當時的網球迷的對這項運動的理解程度——他們追星,過分看重比賽結果,讓這項賽事往往變成一個球星的賽事,另一方面,這些開始靠看電視轉播成長起來的觀眾,對于網球的基本禮儀了解甚少。
2013上海勞力士大師賽現場
孩子們終將成為大師賽最積極的參與者
盡管網球如今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普及已經讓很多普通人可以參與,但它在歐美國家仍然屬于“貴族運動”——這個稱謂并非說網球是富裕階層的運動,而是指網球運動注重禮儀文明,強調個人修養,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運動文化。比如溫網至今要求參賽球員必須穿白色網球服,以示對英國皇室的尊敬,年少叛逆的阿加西就曾因違反這個規定三年無緣溫網。上海球迷之所以如此喜愛費德勒,除了因為親身見證了他“登基”王者之位的過程,他身上那種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顯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同樣,網球運動對于看臺上的觀眾也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基本禮儀:比如比賽過程中要落座看球,如需中途走動,必須在規定的局間休息時進退場,不能吃東西、拍照、打電話,不當面為球員叫好、不能與裁判說話等等,就連對觀眾的著裝也有著不成文的小小要求,舉手投足間都足見內涵和修養。
讓觀眾了解、接受這套“網球禮儀”,也是過去5屆大師賽主辦方的工作重點之一,除了賽場上對觀眾溫馨的文字提示,久事賽事還增加了不少安保人員,防止在賽場中的不文明行為變成“羊群效應”。比如為了避免球迷在包廂中隨意走動,久事賽事提前測算了從進口到包廂的時間,在球迷來不及入場的情況下,保安就不會放行。
姜瀾曾說,網球這項健康的、優雅的、文明的運動,“也是一種精神氣質,比較符合上海目前這座城市的定位,年輕而有活力,受過良好教育,對事業有追求,能夠反映上海市民的精神面貌。”2009年旗忠網球中心為了承辦大師賽擴建的時候,姜瀾引用溫網不加頂棚的例子,感慨網球已經成為了英國的“傳統文化”,他一直想將上海勞力士大師賽打造成上海的“城市客廳”:“高樓大廈固然精彩,但是上海要得到國際上的認同,‘軟實力’同樣重要,網球運動就提供了一個不同民族和文化在同一平臺上對話的機會,全球關注,共同興趣。”
與“年齡”均超過百年的四大滿貫相比,上海勞力士大師賽無疑還是剛剛邁步的少年?,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大師賽而與這項運動結緣,進而在投身運動的同時,養成一種紳士氣質。16年對網球的投入,讓上海網球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基礎,由上海市網球協會主推的“上海網球123推廣計劃”,已經進入第2個“十年規劃”,截至2012年,面向協會會員和青少年學生,共組織各類網球推廣活動500余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與。2009年隨著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帶來的網球熱潮,上海市網協又將十個區級網球協會聯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項旨在推動全上海市網球運動發展“百家網球俱樂部聯賽”。
而一年一度的大師賽現在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上海網球運動推廣的最佳平臺,在每年的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前幾個月,上海都會組織相應的青少年網球活動,讓不同年齡的青少年與職業網球教練和巨星接觸。在今年大師賽開幕前,上海網協在9月份聯合贊助企業組建了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兒童網球訓練營。訓練營面向7至12歲的上海在校學生開放,所有入圍訓練營的200位小球員將由專業的教練團隊帶領,接受為期一個月的三堂免費網球訓練課,在完成訓練后還能受邀前往2014大師賽現場,與國內、國際大師們親密接觸,體驗網球運動帶來的快樂。
可以預見,當上海勞力士大師賽迎來第10年的時候,現在的孩子們將成為它最積極的參與者,大師賽對這個城市下一代人氣質上的影響,既潛移默化,又最終會體現在賽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