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海疆行】大鏟海關:粵港海上反走私前哨
大鏟島這一座只有0.9平方公里的海島,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個設置在無居民海島上的國家行政機構,扼守著珠江口咽喉要道
探訪全國唯一設置在無居民海島上的國家行政機構
在珠江口伶仃洋海面上,夜航船舶的燈光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位于大鏟海關三層的小型船舶監控中心里,海關關員們聚精會神地守在海圖監控、艙單分析、軌跡回放、風險布控等崗位上,緊盯著從這里經過的每一艘船。
對大鏟人來說,午夜是最緊張的時段。這里每年平均監管小型船舶11萬艘次,多數在夜間零點到凌晨4點到達大鏟錨地,所有監管船必須獲得通航指令后方能通過,其中少部分還要停在錨地接受查驗。為了保證商船快速通關,海關關員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作業。
大鏟島這一座只有0.9平方公里的海島,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個設置在無居民海島上的國家行政機構,扼守著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僅6海里,1949年11月建立的新中國海關——隸屬于廣州海關的大鏟海關,見證了珠三角與香港經濟貿易的潮漲潮落。
夜幕下的海上關口
與陸上海關不同,每天晚上10點到凌晨4點是大鏟海關最繁忙的時段。緝私行動多在深夜或凌晨進行,風高浪急。緝私隊員開著緝私快艇,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海上設伏,往往一出艇就是一整夜甚至兩三天,餓了啃方便面、壓縮餅干充饑,也有過斷水斷糧的情況。寒冷的冬天,緝私隊員泡在水里埋伏大半天,等到伏擊結束,身體都凍僵了。至于查船留下的瘀傷,對于緝私隊員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一個悶熱的夏夜晚上,一艘有走私違禁品嫌疑的船只進入關員們的視線。查船小分隊奉命出海登船檢查。為了盡快摸清情況,查船關員手持電筒,腳上綁著安全繩,強行爬入在海上封閉暴曬了一個多月的貨柜。“強烈的惡臭刺激著我們的呼吸道和眼睛,越往深處,空氣越稀薄,也越污濁,連呼吸都感到困難,我們不得不折返出來,呼吸兩口新鮮空氣,然后又重新鉆入貨柜。”參與執行此次任務的關員告訴記者。
經過查驗,關員終于在其中一個柜內發現了劇毒的氰化亞金鉀2公斤,隨后,大鏟海關迅速開展擴線偵查,成功打掉一個案值近5000萬元、走私400多公斤劇毒氰化物的犯罪團伙。有關專家在進行化驗時,震驚地說:“400公斤!這是什么概念?一旦用于恐怖襲擊,足以毒死半數的中國人!”
這看似驚心動魄的一幕,對于大鏟人來說,似乎已經司空見慣。60多年來,就是在這片水域,大鏟海關并不斷刷新著海上反走私紀錄。從上世紀80年代初發起珠江口遏制群體性走私第一戰,到連續查獲三宗全國最大的外輪走私香煙、洋酒案;從“土潛艇”水下拖帶走私感光膠卷大案,到全國最大的海上走私文物案,還有案值超億元的白油、紅木走私大案……大鏟海關始終站在反走私的最前沿。
“小船快通系統”通關提速4-6小時
大鏟海關是內地來往港澳小型船舶進境的第一關,也是出境的最后一關,主要擔負著廣東、廣西等6省區6個直屬海關44個隸屬海關的66個二類口岸來往港澳小型船舶的中途監管和珠江口水上緝私任務。目前,大鏟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境小型船舶11萬艘次,約占全國中途監管業務總量的80%。
由于珠江水域綿延近千海里、水網密布、河道縱橫,三千噸以下商船可以不受港口限制,隨處??啃敦?,這就要求關員必須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堅守崗位。
“我們平均每天監控過往船舶300條,最多的時候近600條。關員的工作,就是從各種監控數據中找出可疑的船只,然后派關員前往檢查。”大鏟海關關長廣戰告訴記者。
來往港澳小型船舶,是粵港澳經貿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廣東民生息息相關。大鏟海關監管人員介紹說,在建立小型船舶監控中心之前,大鏟海關采用傳統的中途監管模式,需要人工登船辦理清關手續,每天有幾百艘船只停在大鏟海關錨地,一到晚上,海上燈火通明。
如何提升通關效率,更好地促進外貿發展?2000年,大鏟海關提出了一個設想:利用GPS和海圖,開發“來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關系統”。不到一年時間,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對監管船舶的實時監控,使98%的船舶不再需要停航接受檢查,每次通關時間,比過去節約了4-6小時。
大雨中隨艇出海緝私
在大鏟島采訪期間,記者隨艇出海,體驗了一次緝私隊員出海查緝的過程。當天傍晚6點鐘,下起了大雨,天邊烏云密布,海面上波濤起伏。此時,指揮中心接到報告:緝私隊員查獲了一艘涉嫌走私紅油的貨船。
記者登上了一艘海關緝私艇,艙內空間并不大,可容納6、7個人左右。坐在緝私艇內,海關人員囑咐大家不要隨意走動,盡量保持船只的平衡。透過窗外,海面上波濤翻滾,如開水煮沸一般,從碼頭緩緩開出的船只原本還是穩穩地行駛,行至約兩海里時,船速突然加快,記者瞬間感受到如過山車一般顛簸刺激,緝私艇在海上飛跳,濺起一陣陣浪花。
大約30分鐘后,前方出現了一艘貨船。緝私艇向貨船逐漸靠近,順利貼上了貨船的船舷,在兩船靠近的一瞬間,緝私隊員看準時機,成功跳幫。
經初步檢查,這是一艘從東莞出發運送水泥的貨船,船主擁有船舶檢驗證書和船舶簽證簿。在船艙底下的發動室內,昏暗的燈光下,緝私人員端著手電筒,從儲油管中取出液體樣品,從瓶裝液體的顏色來看,呈現紅色。海關緝私人員將取樣封裝好,帶回準備做進一步鑒定。
搭乘緝私艇返回到大鏟島碼頭時,已是晚上近8點。
【見聞】自制辣椒醬驅寒濕
很長時間里,大鏟海關關員都是飲用島上自挖的井水,后來因為金屬含量超標,導致喝井水的人大量脫發,這口井才不得不提前結束使命。
島上辦公場所十分簡陋、陳舊,其中一棟建于上個世紀40年代,經多次翻修,至今仍作為關員宿舍使用。舊建筑雖說冬暖夏涼,但一到夏天就格外悶熱,冬天又特別陰冷潮濕。島上一位干部到北京出差3個月,回來發現,自己的床頭和衣柜竟然長出了小蘑菇!由于長年在海面工作,很多關員落下了風濕、胃病、腰椎等疾病。
島上沒有醫院,沒有醫生。有一次,在宿舍樓旁的草地上,一條竹葉青蛇咬了正在練三節棍的男關員,幾經周折送到醫院時,醫生說,再晚來10分鐘就沒命了!
大鏟海關關長廣戰回憶,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他們找到配送公司給島上運送食物,但是每遇臺風天氣,運送供給的船出不了海,還是會經常面臨斷水斷糧的問題。后來大鏟人就有了開荒種菜、自制辣椒醬的傳統。
說起這辣椒醬,這可是大鏟一寶。每月,從市場買回幾十斤辣椒,幾乎是全體大鏟海關人,從關長到職工,都會集中在食堂圍著飯桌摘辣椒。“關警員出海很疲勞,島上濕氣太重,吃點辣椒既驅寒祛濕,又能開胃下飯。”副關長劉權說。
記者到達大鏟島采訪當天,天氣亦晴亦雨。沿著島上的沿海路散步,路燈依次亮起,在水泥的路面上灑下淡黃色的柔光,迎面吹來略帶鹽腥味的海風。
多年來,關員們養成了自力更生的習慣,以沿海路為例,過去崎嶇不平,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很是不便。為了修好這條路,大鏟人全島大動員,拿著鋤頭、簸箕齊上陣,一寸寸整平土地。近年來,大鏟島陸續實現了公網供水、供電,架起了寬帶,添置了體育器材。島上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欄,都凝結了全體大鏟人的心血與汗水?!?/p>
在大鏟島上有一面石墻,鐫刻著所有在大鏟海關工作過的人員名單,稱作“大鏟墻”。工作時間最長的,是普通的老船員魏建民,再過一年,老魏將從這座他服務了整整37年的小島退休。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