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遠 見之寬 記錄時間影像 傳承絲路文化——王亞東的別樣人生旅

王亞東,是熱愛音樂的貝斯手,是沉醉攝影的摩托騎士。絲路,是縱貫亞歐的文化經濟長廊,是宗教信仰演變升華的地方。一個人,一條路,穿梭在時光沉淀的旅行中,開啟了影像世界的無限魔力。

信仰之旅,思辨的人生

多年前,王亞東將自駕行走絲綢之路的想法變成現實,“面對大漠孤煙的蒼茫景致,幾乎不停的拍照,現在看手中的照片依然會想起那時一馬平川的不羈。隨閱歷日漸豐富,對生活的思考和探求也不斷成熟完整,我決心“重走絲綢之路”,感悟時間對自己留下的痕跡。王亞東如是說,絲綢之路途徑古都西安、張掖、敦煌,初到者無不被沿路景色所震撼,對王亞東而言,再次看到的是一種更深層的信仰,是市井人文和古老建筑所散發的淳樸民風,是漫漫古道世世代代所傳承的希望,是世代信徒所展現的虔誠!“莫高窟真的是我這次絲路之行最震撼的地方,在洞窟里面對數百年前的絕美藝術,想象著30年雕琢一個洞窟,支撐工匠們的,除了信仰就再無其他,這可真是工匠們的信仰和對佛祖深深的虔誠鑄就了這曠世杰作!”

旅行如人生,感悟與閱歷相互編織,王亞東從中領會到,自己始終堅持的是不甘平庸的信仰,挑戰常在,征服不斷。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早期的莫高窟是由民間自發建造的, 后經過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行遠之旅,思變的人生

“重新踏上絲路的我看到了許多變化,也發現許多似曾相識,如麥積山的狹小窯洞,馬蹄寺的空中樓閣,還有繁盛嘈雜的莫高窟前世世代代的信徒追尋心中信仰的痕跡。正所謂變化常在,而不變的是那些最接近真理的,最易引起內心共鳴的。”王亞東說,“回顧這幾年,身邊很多東西在消失,新事物在出現,開汽車變成了騎哈雷,手中的機械式相機變成了佳能數碼單反,拍下來的影像不再是一卷卷膠片,而是可以無限復制的電子照片。但不變的是喜歡把照片打印出來,享受拿在手里翻閱時光的真實感,指尖碰觸劃過每一張真實的相片,仿佛經歷一場精神的遠行,并與他人一同分享。”王亞東將先后兩次行走絲路的照片放在一起,從照片中不難發現時光的奇妙魅力,“同樣的絲綢之路,于己,已物是人非,留下的是感動,是時間給予的財富。”

如今的西安早已物似人非,回民街上的小吃攤位換了幾波人,但回民的傳統和飲食文化依然濃厚?;孛裣矚g吃面食甜食,左邊若干年前老照片的場景今天在回民街處處可見;右邊照片是這次“絲路”新拍的,老人頭頂的白帽,又稱禮拜帽,因白色象征清凈和純結,為回族長盛不衰的風習

影像文化 記錄與傳承

從2009年起,佳能啟動中國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計劃,用影像記錄和保護中國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像一種跨越地域和語言的載體,將珍貴文化傳承弘揚。今年8月,“佳能影像發現絲路之美”的保護行動正式開始,希望更多的朋友像王亞東一樣,與佳能影像一起,開始一段遠行探尋絲路的美,拍下一張照片感悟世間萬物的美。

(王亞東創作并在在陜西博物館展出的攝影作品)

王亞東最新一次的攝影作品【西安鼓樓】也在陜西博物館中進行了展出,通過影像,與更多人分享他的故事。西安的鼓樓和北京的鼓樓在古時作用一樣傍晚擊鼓報時,亦有“晨鐘暮鼓“之說,但相比北京的鼓樓西安的鼓樓更加氣勢恢宏,莊嚴絢麗,十二面朱紅色的中國大堂鼓矗立在二層正門外上面分別寫有中國的十二個節氣,三層更懸掛有萬歷十八年都御史趙可懷所題被譽為“中國二匾“之一的”文武盛地“。

公眾認真觀看展出作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