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黃柏河的綠色病態及其他
“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油膩織一層羅綺,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乍看是充滿詩情的畫圖:綠油油的草坪一展平陽,草坪上擱幾條帶蓬的木船,顯幾分閑適……定神細看,不禁大吃了一驚,哪里是如茵的草坪,分明是簇擁著的水葫蘆密不透風地擠滿了整個江面,木船死魚般地陷于綠色的包圍中沒法動彈——照片的文字說明告訴我,那是今日嘉陵江的一景。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就在農場勞動時領教過水葫蘆的厲害。這種原產于南美學名叫鳳眼蓮的綠色植物,作為飼料引入我國,后來發現簡直是“引狼入室”。其繁殖力之強出人意料,進入池塘、水渠,就會“撒豆成兵”地迅速霸占水面,形成難于遏阻之勢。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水葫蘆長時間把水面陽光遮擋,將水中的氧分子消耗殆盡,令水質變黑、變腥、變臭,魚蝦沒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原有的生態遭到惡性的破壞,因而它獲得“綠色殺手”的惡名。
常言道:“流水不腐”,如今瘋狂的水葫蘆居然“落戶”到了嘉陵江,表明嘉陵江不是已部分斷流,就是流速減緩已處于回水、靜水狀態。其水質的被污染,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如同火仗風勢、風助火威,被污染的嘉陵江為水葫蘆提供繁殖的環境,瘋長的水葫蘆又進一步污染著嘉陵江……
于是我又想到了從我居住的城市流過的、葛洲壩旁邊的小河——黃柏河。往日里正是夷陵區居民徜徉休憩的好去處,由于葛洲壩的興建,水位抬高,流速銳緩,形成回水,自凈力頓時減弱,水質急劇變差;三峽大壩蓄水后,葛洲壩庫容調節率變小,黃柏河進而成了靜水、死水。如聞一多當年詩句中所描述的那樣:“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油膩織一層羅綺,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上游的磷、鐵礦渣、石板廢料與生活垃圾日積月累,水質也日漸變黑,變腥,老遠就聞到一股惡心的臭氣。水葫蘆于是也不請自來,迅速擴展成七十多萬平方米的“綠色世界”。每年有關部門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打撈水葫蘆,然而第二年它們照樣瘋長,陷于周而復始的“輪回”。十多年來,人大、政協有關治理黃柏河污染的老大難議案、提案多達數百,包括有專家建議在黃柏河邊打一條水下隧道,讓水形成落差,弄個小水電,以解污染之災,然而涉及方方面面談何容易,至今仍是個疑案懸案……
于是我又想到了西陵峽中的另一條河——“水色如黛,澄清可掬”、觸發無數文人靈感、流淌著優美的王昭君傳說的香溪。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她的水位將不斷上漲,最后勢必也將形成靜水、回水,那么會不會也出現黃柏河、嘉陵江同樣的境況?也會讓水葫蘆或者別的什么惡性植物在這里肆虐?香溪會不會從此更名為臭溪?簡直不敢往下想。
其實并不止黃柏河、嘉陵江、香溪,三峽庫區匯集的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金沙江、赤水河六大支流以及百千小支流,三峽蓄水后庫區水位大幅度抬高,尾水深入各支流,下游河段成了水庫的一部分。這些遠離長江主流枝蔓的港汊狀的水庫,水體與外界每交流一次,將會間隔很長的時間,因而長年處于黃柏河口那樣的靜水狀態。水庫建成后流速減緩,支流泥沙沉降日增,壅高河口,內水與外水將更難交換。干流支流流速減緩后,自凈力差,污水與垃圾疊加,水質進一步變壞勢所難免。千萬人的工業、生活污水90%以上直接排入長江,沿江城鎮淹沒線以下工業和生活垃圾,原來的各類礦場及礦渣,大量有害物質被浸出并擴散到水體中,黃柏河、嘉陵江今日的境況會不會在她們身上重演?
我于是又想起水利部老部長汪恕誠的話:“國際上公認的水資源開發比例是40%,超過40%就會給江河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彼嘎?,目前黃河水資源利用已超過60%,海河超過98%,生態狀態都非常糟糕。長江的水資源盡管豐富,為黃河的15倍多,但是開發程度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三峽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加大,城陵磯以上河段首先面臨沖刷,有可能加重武漢河段的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也認為,長江大旱不能極端地說與三峽水庫無關,也不能說絕對有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型水庫會影響局部地區的氣候是有的,比如奉節地區,三峽蓄水前很少有霧天,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之后,霧天明顯增加……(2007年4月23日《報刊文摘》)
嘉陵江、黃柏河面“綠色”的病態,敲響了又一記警鐘。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就在農場勞動時領教過水葫蘆的厲害。這種原產于南美學名叫鳳眼蓮的綠色植物,作為飼料引入我國,后來發現簡直是“引狼入室”。其繁殖力之強出人意料,進入池塘、水渠,就會“撒豆成兵”地迅速霸占水面,形成難于遏阻之勢。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水葫蘆長時間把水面陽光遮擋,將水中的氧分子消耗殆盡,令水質變黑、變腥、變臭,魚蝦沒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原有的生態遭到惡性的破壞,因而它獲得“綠色殺手”的惡名。
常言道:“流水不腐”,如今瘋狂的水葫蘆居然“落戶”到了嘉陵江,表明嘉陵江不是已部分斷流,就是流速減緩已處于回水、靜水狀態。其水質的被污染,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如同火仗風勢、風助火威,被污染的嘉陵江為水葫蘆提供繁殖的環境,瘋長的水葫蘆又進一步污染著嘉陵江……
于是我又想到了從我居住的城市流過的、葛洲壩旁邊的小河——黃柏河。往日里正是夷陵區居民徜徉休憩的好去處,由于葛洲壩的興建,水位抬高,流速銳緩,形成回水,自凈力頓時減弱,水質急劇變差;三峽大壩蓄水后,葛洲壩庫容調節率變小,黃柏河進而成了靜水、死水。如聞一多當年詩句中所描述的那樣:“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油膩織一層羅綺,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上游的磷、鐵礦渣、石板廢料與生活垃圾日積月累,水質也日漸變黑,變腥,老遠就聞到一股惡心的臭氣。水葫蘆于是也不請自來,迅速擴展成七十多萬平方米的“綠色世界”。每年有關部門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打撈水葫蘆,然而第二年它們照樣瘋長,陷于周而復始的“輪回”。十多年來,人大、政協有關治理黃柏河污染的老大難議案、提案多達數百,包括有專家建議在黃柏河邊打一條水下隧道,讓水形成落差,弄個小水電,以解污染之災,然而涉及方方面面談何容易,至今仍是個疑案懸案……
于是我又想到了西陵峽中的另一條河——“水色如黛,澄清可掬”、觸發無數文人靈感、流淌著優美的王昭君傳說的香溪。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她的水位將不斷上漲,最后勢必也將形成靜水、回水,那么會不會也出現黃柏河、嘉陵江同樣的境況?也會讓水葫蘆或者別的什么惡性植物在這里肆虐?香溪會不會從此更名為臭溪?簡直不敢往下想。
其實并不止黃柏河、嘉陵江、香溪,三峽庫區匯集的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金沙江、赤水河六大支流以及百千小支流,三峽蓄水后庫區水位大幅度抬高,尾水深入各支流,下游河段成了水庫的一部分。這些遠離長江主流枝蔓的港汊狀的水庫,水體與外界每交流一次,將會間隔很長的時間,因而長年處于黃柏河口那樣的靜水狀態。水庫建成后流速減緩,支流泥沙沉降日增,壅高河口,內水與外水將更難交換。干流支流流速減緩后,自凈力差,污水與垃圾疊加,水質進一步變壞勢所難免。千萬人的工業、生活污水90%以上直接排入長江,沿江城鎮淹沒線以下工業和生活垃圾,原來的各類礦場及礦渣,大量有害物質被浸出并擴散到水體中,黃柏河、嘉陵江今日的境況會不會在她們身上重演?
我于是又想起水利部老部長汪恕誠的話:“國際上公認的水資源開發比例是40%,超過40%就會給江河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彼嘎?,目前黃河水資源利用已超過60%,海河超過98%,生態狀態都非常糟糕。長江的水資源盡管豐富,為黃河的15倍多,但是開發程度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三峽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加大,城陵磯以上河段首先面臨沖刷,有可能加重武漢河段的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也認為,長江大旱不能極端地說與三峽水庫無關,也不能說絕對有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型水庫會影響局部地區的氣候是有的,比如奉節地區,三峽蓄水前很少有霧天,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之后,霧天明顯增加……(2007年4月23日《報刊文摘》)
嘉陵江、黃柏河面“綠色”的病態,敲響了又一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