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全球氣候博弈】中國的角色
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綜合實力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污染型的經濟,這表明你沒有競爭力,不合潮流,對外對內都不好,要把這頂帽子甩出去。
今天我們說我們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跑冒滴漏、高污染、高排放,情有可原。再過20年,我們還能這么說嗎?中國要利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促進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中國的富強,應是一種積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
中國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中,從最初的規則制定就參與,而且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當年中國積極參加并發揮影響的,是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確立“共同但有區別”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已由各方接受,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一個準則,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勝利。這是中國,也是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是老一輩談判家們給我們留下的遺產。
《京都議定書》你要不去談判,就跟發達國家一起減排了,那樣可能我們的發展空間、環境容量資源、應該去要而且能得到的利益都會沒有?!毒┒甲h定書》談得特別好,一方面讓發達國家去減排,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有清潔發展機制,總體說對發展中國家非常有利。這都是經過艱苦斗爭爭取來的。
當然這種事情到底能持續多久,又取決于第二輪博弈。國家形勢的變化,實力的變化,整個氣候變化形勢的變化,這些都將對這輪博弈產生影響。談判者的任務就是要及時分析這些情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大政方針,制定出一套最有利于國家利益的談判方案,而且實現它。
談判的主動權不僅是談判談出來的,談判者背后依托的更是國家的實力,國家的政策和戰略,這是你主動權的來源。如果國家大政方針有問題,再怎么談,也不會有主動。
氣候政策談判從1990年開始,現在的中國跟那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個時候我們一味地強調我得發展我得排放,我不能承諾,當時國際氣候談判圈里稱中國是Mr.NO。從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也應該這樣,這樣的立場一點錯誤都沒有,也符合把國家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給國家爭取發展空間。
但是斗轉星移,十七八年過去了,從《京都議定書》的通過到現在也已經10年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承受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證實氣候變化的嚴重性,但是最大的變化我認為就是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中國在審視氣候變化戰略的時候,更看重國內戰略。節能減排,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這些提法由來已久,并不是說以前不倡導?!熬盼濉逼陂g就談到兩個轉變,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那時中國也在搞綠色跨世紀計劃、治理淮河等等,也很熱鬧。本質上今天的政策是當年政策的延伸,變是變在程度和重點上。
今天強調科學發展觀、資源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強調的程度是史無前例的。但這也不是空穴來風,標新立異,是有深刻的客觀背景的。主要是“十五”期間遇到了非常強烈的資源約束,另外中國進入一個我說的高資源、高能源消耗的發展階段。十年前我們也在修路蓋房子,但都沒有今天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這一系列主張,已經成為中國當今發展戰略的主旋律。
這個變化勢必然影響到氣候變化政策。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一些基本的觀點、立場沒有也不必改變,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和國內的環境問題結合起來,這些在今天強調得要更多更突出。
然而,我以為中國氣候變化政策的目標恐怕要有個變化,原有的政策目標依然還存在,包括為中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保護中國的國際形象、支持國際正義、盡可能保護氣候等,但有一點過去很少提及,那就是要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促進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這也應該成為氣候變化政策的多目標之一。
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綜合實力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污染型的經濟,這表明你沒有競爭力,不合潮流,對外對內都不好,要把這頂帽子甩出去。如果真能通過這場國際博弈,讓中國經濟在二三十年后變成一個更清潔的低碳經濟,對應的技術我們也掌握了很多,到那時中國的經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今天我們說我們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跑冒滴漏,高污染,高排放,情有可原。再過20年,我們還能這么說嗎?但現在有這樣一個風險,如果我們不努力,不掌握這樣的技術,盡管經濟總量上去了,但經濟性質還是低檔次的。國際上的趨勢是采納清潔的技術,無論是電廠還是化工產品,如果到時候我們生產的這些產品沒有采納清潔技術,很有可能出口受阻,那時還得去學習引進別人的技術,還是沒有競爭力,還是不行。
這是一個我們要思考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國面向世界還有一個更高的戰略考慮。中國發展方向是要跟世界更和諧地相處、融于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扮演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實際這里面有一個更深的價值觀的含義:假如中國真正富強了,應該是一種積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
這事關一個大國以一種什么姿態出現在世界民族之林。其實中國還沒怎么著呢,就讓世界很恐慌了。中國提和諧世界,這很聰明。不管出于功利還是道義,一個國家還是要講德,講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是不是有吸引力,是不是讓別人向往,這是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報記者鄧瑾采訪整理)
中國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中,從最初的規則制定就參與,而且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當年中國積極參加并發揮影響的,是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確立“共同但有區別”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已由各方接受,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一個準則,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勝利。這是中國,也是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是老一輩談判家們給我們留下的遺產。
《京都議定書》你要不去談判,就跟發達國家一起減排了,那樣可能我們的發展空間、環境容量資源、應該去要而且能得到的利益都會沒有?!毒┒甲h定書》談得特別好,一方面讓發達國家去減排,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有清潔發展機制,總體說對發展中國家非常有利。這都是經過艱苦斗爭爭取來的。
當然這種事情到底能持續多久,又取決于第二輪博弈。國家形勢的變化,實力的變化,整個氣候變化形勢的變化,這些都將對這輪博弈產生影響。談判者的任務就是要及時分析這些情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大政方針,制定出一套最有利于國家利益的談判方案,而且實現它。
談判的主動權不僅是談判談出來的,談判者背后依托的更是國家的實力,國家的政策和戰略,這是你主動權的來源。如果國家大政方針有問題,再怎么談,也不會有主動。
氣候政策談判從1990年開始,現在的中國跟那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個時候我們一味地強調我得發展我得排放,我不能承諾,當時國際氣候談判圈里稱中國是Mr.NO。從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也應該這樣,這樣的立場一點錯誤都沒有,也符合把國家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給國家爭取發展空間。
但是斗轉星移,十七八年過去了,從《京都議定書》的通過到現在也已經10年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承受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證實氣候變化的嚴重性,但是最大的變化我認為就是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中國在審視氣候變化戰略的時候,更看重國內戰略。節能減排,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這些提法由來已久,并不是說以前不倡導?!熬盼濉逼陂g就談到兩個轉變,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那時中國也在搞綠色跨世紀計劃、治理淮河等等,也很熱鬧。本質上今天的政策是當年政策的延伸,變是變在程度和重點上。
今天強調科學發展觀、資源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強調的程度是史無前例的。但這也不是空穴來風,標新立異,是有深刻的客觀背景的。主要是“十五”期間遇到了非常強烈的資源約束,另外中國進入一個我說的高資源、高能源消耗的發展階段。十年前我們也在修路蓋房子,但都沒有今天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這一系列主張,已經成為中國當今發展戰略的主旋律。
這個變化勢必然影響到氣候變化政策。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一些基本的觀點、立場沒有也不必改變,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和國內的環境問題結合起來,這些在今天強調得要更多更突出。
然而,我以為中國氣候變化政策的目標恐怕要有個變化,原有的政策目標依然還存在,包括為中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保護中國的國際形象、支持國際正義、盡可能保護氣候等,但有一點過去很少提及,那就是要用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促進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這也應該成為氣候變化政策的多目標之一。
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綜合實力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污染型的經濟,這表明你沒有競爭力,不合潮流,對外對內都不好,要把這頂帽子甩出去。如果真能通過這場國際博弈,讓中國經濟在二三十年后變成一個更清潔的低碳經濟,對應的技術我們也掌握了很多,到那時中國的經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今天我們說我們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跑冒滴漏,高污染,高排放,情有可原。再過20年,我們還能這么說嗎?但現在有這樣一個風險,如果我們不努力,不掌握這樣的技術,盡管經濟總量上去了,但經濟性質還是低檔次的。國際上的趨勢是采納清潔的技術,無論是電廠還是化工產品,如果到時候我們生產的這些產品沒有采納清潔技術,很有可能出口受阻,那時還得去學習引進別人的技術,還是沒有競爭力,還是不行。
這是一個我們要思考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國面向世界還有一個更高的戰略考慮。中國發展方向是要跟世界更和諧地相處、融于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扮演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實際這里面有一個更深的價值觀的含義:假如中國真正富強了,應該是一種積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
這事關一個大國以一種什么姿態出現在世界民族之林。其實中國還沒怎么著呢,就讓世界很恐慌了。中國提和諧世界,這很聰明。不管出于功利還是道義,一個國家還是要講德,講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是不是有吸引力,是不是讓別人向往,這是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報記者鄧瑾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