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寬路窄的社區醫院
目前我國社區醫療情況是人員緊缺,社區醫生一方面得不到足夠的臨床工作的鍛煉而無法成長和忍受空虛,一方面卻又因為醫療之外的任務長期不堪重負。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俞琴 陳雪
開版詞
你可能為孩子上幼兒園越來越貴而煩惱過。
你可能為家人就醫排號久久等待過。
你可能為一紙戶口深深傷心過。
你可能為住房公積金無法像銀行卡那般便利而憤怒過。
你可能在消費維權中沮喪過。
你可能聽說過以房養老但沒有在意。
……
這些你經歷過的或不曾在意的,都將是我們集中關注的題材。
與以往不同,這是兩個以民生為主題的新聞版面。
這是南方周末創刊30年來第一次用這份報紙的1/16的份量,來重點關注擁有民眾最大公約數的民生問題——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還有消費維權。這些問題解決得好與不好,最終,關乎你的生活品質。
我們將深度耕耘“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民生根目錄上的問題。
我們一如既往關注這個國家在民生問題上或磅礴或微小的發展進程,關注每一個典型維權案例背后的故事,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切身利益。
這些報道中的你,即便不是今天的你,也可能是明天的你。
社區醫院與三級醫院理想狀態圖。
目前我國社區醫療情況是人員緊缺,社區醫生一方面得不到足夠的臨床工作的鍛煉而無法成長和忍受空虛,一方面卻又因為醫療之外的任務長期不堪重負。
在75歲的唐女士眼里,來廣東省人民醫院復查糖尿病是一場“惡戰”。
“掛號、看病、收費、報銷,拿藥,樣樣都要排隊。”家住廣州天河區的唐女士說,為了復查,她6點起床,可到10點還在門診樓道里等待著,而手里握的這個號是她半個月前來排隊才拿到的。
其實,唐女士并不愿意花費兩個小時來省人民醫院就診。
據國家衛計委提供給南方周末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48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5萬個。
然而,如今像唐女士這樣“舍近取遠”的病患不在少數。為什么患者不選擇離家近的社區醫院,而不辭辛苦來到人滿為患的三甲醫院?社區醫院在分流三甲醫院的患者,緩解就醫壓力方面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種種不解的背后,直指社區醫院信任度問題。
“被拔了牙的小狗”
在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三級醫院規培全科醫生(針對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我國已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全科醫生在5年本科學習后,進行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